這是讀者讀著公眾號的第99篇原創讀書筆記
推薦理由
在《第五項修煉:學習型組織的藝術與實踐》中,彼得.圣吉提出了“自我超越、心智模式、共同愿景、團隊學習和系統思維”五項修煉,尤其提出了第五項修煉的“系統思維”是打造學習型組織的核心修煉。
可惜在書中,彼得.圣吉并沒有更多的闡述理論邏輯及實踐應用,這也一直是《第五項修煉》讀者的難點困惑。
今天,我就把邱昭良博士的《如何系統思考》一書推薦給大家。
邱昭良博士是彼得圣吉的《第五項修煉》的研究者,也是《系統思考》(作者丹尼爾.伍德)的中文版翻譯者。他以“思考的魔方”為框架,從深入思考、動態思考、全面思考三個方面,整合了系統思考的常用工具和方法,通俗易懂地幫助我們理解系統思考的底層邏輯,指導實踐應用。
1
什么是系統思考?
系統思考,是基于一個系統的要素以及要素之間相互作用的關聯關系,而進行的分析和決策的過程。
舉例子說明:
◎ 我們去倒一杯水舉例,這個動作就包含了一個簡單的系統,其要素有手(轉動水龍頭)、眼(觀察水位)、大腦(設定目標并做出判斷)、以及物體如水龍頭、杯子等。根據以上要素采取相應的行為以達到預期的目標,就是系統思考的過程。
◎ 我們去拍攝一張日出/日落的風光片,要考慮快門、光圈、ISO、白平衡的關系,以及當時的天氣、光線、季節、潮位等一系列相互作用的要素之間的聯系,同時還要考慮構圖、對焦、表達主題等創作內容……看似簡單的按快門動作,其實也是一個系統思考后的結果。
◎ 海底撈模式成功之后,很多餐飲企業也開始學習海底撈的服務模式,如等候區設立美甲、免費冷飲;用餐中提供一份免費水果、小吃等。但還是無法像海底撈那樣客戶盈門,有一本書《海底撈你學不會》中就道出了玄機:你能夠學會的僅僅是一個局部的行為,卻無法學會海底撈贏利的系統原因:產品質量、服務質量背后的企業文化和團隊氛圍。
我們每個人都生活在系統中,任何一個人或一個企業的成功,都是一個天時地利人和的系統工程。
2
系統思考缺乏癥,你有嗎?
作者列出了四種癥狀,我們來一一比對,自我檢查是否患了系統思考缺乏癥:1、只見樹木,不見森林
你是否經常專注于個別的事物或某個細節,試圖通過研究這一個個局部來把握整體?
你是否對人的判斷會因為一件事情就肯定或否定其全部?譬如“一見鐘情”或“一看見他就煩”?
你是否只關注個人、自我家庭、組織中的所在部門的利益?
你是否經常存在“本位主義”,各自為政、自以為居功至偉,不愿意主動跨部門有效協同?而企業內部崗位鄙視鏈,更是自以為是、缺乏全局觀的表現。
企業內部鄙視鏈
2、只看眼前,不看長遠
你是否更愿意沉浸在舒適區,不愿意或沒能力看到影響未來的微弱信號,直到危機真正來臨才無力挽回,陷入絕境。
如:看不到到智能技術對未來崗位的影響;看不到心智成長對人生決策的影響;察覺不到市場、用戶微妙的需求變化;無視家庭情感下滑端倪的信號;只顧眼前的享受樂趣,忽視健康生活方式的培養……
《灰犀牛》一書說的就是面對即將到來的重大遠期風險,是否能提早準備,提前布局,做好預案。
3、只見現象,不見本質
你是否更關注一些個別現象、特殊事件,對某處某地發生的時間或義憤填膺,或口誅筆伐。互聯網短視頻、自媒體時代加劇了人們“關注眼前事件”的思維傾向,一個個密集度很高的事件前仆后繼,卻鮮有人去思考事件背后的深層原因,熱鬧過后,一切照舊。
4、頭痛醫頭,腳痛醫腳
你是否經常以條件反射的模式來對事物做出反應?如看到員工流失率高,就趕緊增加福利待遇漲工資;看到項目交付延期,就趕緊讓員工白加黑地瘋狂加班趕工;懷疑老公有外遇,就盯梢嚴控甚至到單位大鬧……
這種不反思探究背后根本原因,僅治標不治本的做法,只會欲速則不達,甚至適得其反。
如一味漲工資帶來的人力成本爆表,企業不堪重負;瘋狂加班的后果是次品率上升,退貨嚴重,品牌受損;到老公單位大鬧的結果是徹底撕破臉,失去婚姻挽回的機會等。
3
如何訓練系統思考?
訓練系統思考的能力,其核心就是“思維范式的轉變”。
以一個魔方來比喻:每個人的思維都有角度(是動態變化還是靜止)、深度(是浮于表象,還是洞察內在結構)、廣度(是局限于本位,還是看到全局)。
系統思考的能力,可以借助一些工具和方法的訓練習得。介紹兩種模型,如下:
一
深度思考——冰山模型
冰山模型能幫助我們透過現象看到本質
事件:冰山頂部露出水面的部分,是我們可以觀察、感知、經歷的事件(events)。例如新產品發布、員工離職、客戶投訴、競爭對手做出動作,以及政府出臺了新的法規或監管政策等。
這是冰山頂部可見的部分,也是大多數人主要關注與思考的層次。
但它只是一個更巨大的復雜系統中為人可見的一小部分,且往往并不是最重要的。如果你關注的焦點一直在事件這個層面上,整天忙于處理各種具體的事務,你就會“隨波逐流”,機械應對。
趨勢:為了更深刻地了解這個系統,你需要再深入地想一層:這些事件的本質是什么?它們的發展趨勢或模式(Patterns)是什么樣的?未來可能會發生哪些事件?
例如產品發布后回產生什么連鎖反饋?員工離職會給在職的員工帶來什么影響?是獨立的離職事件,還是群體事件?客戶投訴是個別現象還是普遍反應?是否會引發媒體曝光等等。
結構:找到事件背后的因果關系,以及可能出現的連帶反饋,以將事情控制在可控范圍內。即知其然,亦知其所以然。
以系統思考看待世界,不只是關注一個個孤立的事件(“點”),而是主張看到事件中隱藏的關鍵行為的變化動態,拉長時間的維度,找出其中的模式以及發展趨勢(“線”),更進一步地要看清影響、推動該模式與趨勢發生的潛在“結構”(“體”)
例如,針對員工離職事件,是否需要與離職員工進行面談,了解離職原因;針對客戶投訴事件,是否馬上召開新聞發布會,以應對媒體的紛擾或客戶的情緒;針對產品質量問題,是否需要召開專門的研討會,并召回問題產品等等。
心智模式:在“冰山”的最底端,隱藏著我們根深蒂固的一些信念、規則、假設或成見、動機等,正是這些被稱為“心智模式”(mental model)的東西,讓一個個能動的系統實體做出各種反饋、對策或行為。
例如,對待員工離職的態度和行為,最終取決于你對員工的價值認知,你認為員工是沒有良心的白眼狼?還是換位思考,同理心地區理解員工離職背后的內心訴求?
彼得德魯克曾說過:管理的本質是激發員工的善意和潛能。這就是心智模式。
面對客戶的額投訴,你認為是客戶太挑剔?還是以此為契機,了解客戶需求,改善品質或服務?
沃爾瑪創始人山姆沃頓曾說過:“客戶永遠是對的”。這就是心智模式。
心智模式也可以稱之為價值觀、企業文化、生活理念等。改變一個人的行為,不是去制止一個偶發的事件,就事論事,而是要探究到冰山對底層的動因,因此,改變心智是最難的,也是最必須的。否則就會流于表面,頭疼醫頭,腳疼醫腳。
二
動態思考:環形思考法
環形思考法的四個步驟:找問題、找原因、找結果、找回路。
以某企業跨部門之間溝通不暢的問題為例,起初領導者和人力資源部都認為應該請一位老師老培訓《跨部門溝通技巧》課程來解決問題,利用環形思考法分析后,發現結論大不一樣。
首先找原因,是什么原因導致跨部門障礙?溝通技巧?人際關系復雜?信息不對稱產生的誤會?部門職責不清晰?溝通上下級關系紊亂?……
然后找結果:有可能造成部門間工作協調性差,組織效率低,員工情緒受影響,工作氛圍太緊張,離職率攀高等結果。
然后找回路:造成這些的原因主要是頂層設計問題,如職責不清,文化建設疏忽,管理者領導力不足等。
最后制定策略:要解決這些問題就要對癥下藥,如梳理崗位職責,明確分工協作,制度保障協同,文化倡導護航。而員工的溝通技巧固然重要,卻不是矛盾的全部,只是其中之一罷了。因此,僅僅采取請老師進行《溝通技巧》培訓就顯得治標不治本了。
三
全局思考:思維羅盤模型
在大多數情況下,你的工作都不可避免地會受到其他人的影響;為了完成任務,你也離不開別人的幫助。
同樣,你的工作也會對他人產生影響,從而引發他人的反饋。
因此,你的工作或任務處在一個系統中。
思維羅盤分析模型可以幫助我們在工作分析或復盤中,換位思考,集思廣益,找到各種因果關系之間的相互關聯。
這么說太抽象,舉一個例子吧:
一個企業希望組織一場員工培訓,預期達成的目標是全員參與、專業對口,針對性強,學有所用,學有所樂,師生共贏。
用思維羅盤分析模型,步驟如下:
第一步:明確關鍵問題及其衡量指標:學員到場率;內容針對性;課堂互動性;學習領會率等。
第二步:列出你完成工作必需的利益相關者:承辦方、學員、師資、設備設施等。
第三步:列出相關利益者對結果的影響:
1、承辦方關系到組織是否得力,如培訓前準備、培訓中管理服務、培訓后的評估反饋等;
2、師資關系到內容是否切合需求,教學過程是否掌控有序;
3、學員關系到態度認知、參與度、領會與反饋的效果;
4、設備設施關系到培訓全程的效果,如照明、投影清晰度、座位舒適度、空調溫度事宜等。
第四步:列出相關利益者受到的影響:承辦方達成目標,收獲結果;學員方獲得成長,師資獲得成就感;設備設施有序使用無故障等。
第五步:梳理相互關系與反饋回路:因為四方相關利益者的協同配合,溝通到位,反饋及時,才得到了預期結果的達成。
反思復盤:是否還有優化的空間?如何才能做得更好?固化經驗,形成流程,以備下次復制。
如圖:
以上便是全面思考的思維模型,可以舉一反三,以此類推,以保證不會出現掛一漏萬,疏忽關鍵環節的問題。
小結
電影《教父》中有一句臺詞,“那些一秒鐘就看透事物本質的人,和花了一輩子都看不懂本質的人,注定有著截然不同的人生。”
那些在特定問題上擁有系統思考能力的人,往往能夠透過事物表象看到深層次的問題本質,從而制定出有效的策略,勝人一籌。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