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Mr.K
來源:技術領導力
01
揪頭發思維,看到更大的格局
德國哲學家叔本華說過:世界上最大的監獄,是人的思維意識。有時一旦把思維打開了,你就會發現能走的路,其實有很多。
在阿里有一個著名的“揪頭發思維”,就是說要培養管理者向上思考的能力,能從更大的格局和更大的時間跨度,來考慮團隊、部門、公司中發生的問題。通俗來說,就是當你遇到問題時,一定要把自己拔高一個級別,甚至要學會從老板的視角考慮問題,而不是坐井觀天或固守本位主義。
格力鐵娘子董明珠,36歲那年南下珠海,進了一家名為海利空調廠(后被格力收購)的企業,做起了銷售。她進去不久就發現公司有一筆42萬元的貨款,遲遲沒有收上來。按理說這不是新來的董明珠負責的事,但她認為,這么一大筆錢,公司肯定希望能快點收回來,不管是誰做,領導們都一定歡迎。既然自己已經是公司的一員,就有責任、也有權利為公司追回這筆欠款。后來她就緊盯這件事,幾乎天天往欠款的經銷商那里跑。即使老板上廁所,她都在外面堵著。最后功夫不負有心人,她真把這筆“老大難”的欠款收了回來。
這還不算,經歷過討債之苦的董明珠,又做了一件超出她這位小小銷售員“職權”的事,她向公司領導建議,改變行業中慣用的“先貨后款”模式,改為“先款后貨”,并愿意以身作則,自己先采用這種新模式開展業務。后來,董明珠用這種新模式,不僅做出了業績,還大大超額完成了任務。從這開始,“先款后貨”的業務模式,也慢慢在整個行業推行開來。
她的出色表現,傳到當時的總經理朱江洪耳朵里,朱江洪從此對這位大齡銷售,大加提拔,董明珠在格力的發展之路,也越來越順遂。
彼得德魯克說過“你不用喜歡你的上司,了解他就行”。而揪頭發思維的初衷,恰恰就是為了更好的理解領導、老板的思路和格局。一個優秀的職場人,不會永遠只站在本位的角度思考問題,而是要能在某些關鍵時刻,站在公司的角度,老板的角度,迭代自己的思想,以主人翁的格局眼光看待面臨問題。格局不同,應對不同,你的前途和人生,自然也會不同。
02
用系統性思維,尋找破局點
愛因斯坦曾經說過:這個層級的問題,很難用這個層級的思考方式來解決。尤其在當下這個充滿復雜性、不對稱性、不確定性的時代,如果要更好地解決面臨的難題,一定要學會用更高維的思維來“破局”。而系統性思維,則是找到問題破局點的絕佳利器。
什么是系統性思維,簡單地說,就是把各事物,尤其是復雜性事物及其相關要素,當作一個整體加以思考的思維方式。擁有系統性思維,需要養成深入思考、全局思考、長線思考的習慣。
1、深度思考
經典電影《教父》里有句著名臺詞:“花一秒鐘就看透事物本質的人,和花一輩子都看不清事物本質的人,注定是截然不同的命運?!毕霌碛羞@種能力,就必然要具備深度思考的能力,能透過各種繁雜的表面現象,看清事物的內在規律和邏輯。
字節跳動剛起步的時候,經常有人把它和搜索龍頭百度對比,當時還只是新貴人物的張一鳴,就說了一句很牛逼的話:“我們和百度的交集,只會在非常短暫的時間,因為搜索引擎不在信息流的上游。”為什么說張一鳴的這句話牛,就因為這句話背后所反映的戰略思考深度。
毫無疑問,在PC時代,搜索引擎是互聯網內容的關鍵入口,占據絕對制高點。而其中的王者百度,也自然而然成為PC時代的互聯網流量之王。然而隨著移動互聯網的到來,網頁內容只是信息流量生態中的一部分,占比也會越來越小,而原來“攔截”流量的巨無霸百度,自然也就會慢慢式微。
而字節的布局則涵蓋圖文、短視頻、社交、娛樂、電商、遠程辦公等,是按照“世界信息流集大成者”的格局打造的,相較而言,字節必然會處于信息流的更上游。有了這樣的深度思考,大概張一鳴在布局的時候,就已經看到了高下輸贏。
2、全局思考
劉慈欣曾在《三體》中這樣說,對于一只蟲子來說,世界是二維的,當這只蟲子在一個籃球上爬行,這個籃球就是它的世界,它不會察覺到球體的彎曲,當它在一張紙上爬行,這張紙就是它的世界,它察覺不到世界不止是一個平面,但蜜蜂飛在空中就能看到這一切,飛在空中的蜜蜂可以看到層次,因為在空中你看到的不只是一個平面。
由于自身位置、見識、視野、知識儲備等各方面的限制,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思維盲區,因此遇到問題時,經常出現一些片面或“只見樹木不見森林”的情況。但如果想要獲得晉升,甚至當上高管,成為老板,就必須要具備全局思考的意識和能力。凡事多從整體上思考,從全局分析,把你的工作、行為放到整個項目、整個部門、甚至整個公司的發展背景下考慮,而不是僅僅局限于自己的崗位,始終在自己的一畝三分地上打轉。
舉個例子,某部門接到一個開發任務,時間緊任務重,成員天天要加班,大家牢騷很多,希望部門主管能向公司申請招人。主管應該聽從大家的呼聲,直接向上級領導提招聘需求嗎?這時候就要考驗主管全局思考的能力,他要清楚現在的行業大環境是個什么情況,公司的目前的經營狀況如何,目前的項目能對公司帶來什么貢獻、有沒有持續性,其他兄弟團隊或部門近期有沒有招聘申請、有沒有被批準,等等。這些問題,一線員工可能不會考慮,但作為部門主管卻不能不想,如果不做全局思考,下面一慫恿,就鸚鵡學舌一樣把話傳上去了,這樣的主管也當得太“省心”。
如果大環境不好,公司業績也很差,現在這個項目只是臨時加急、而且對公司的貢獻也不算大,公司所有部門都沒有招新計劃反而有可能裁員。這種情況下,向公司領導申請招人的話干脆就不要說了,倒不如向領導申請一筆團建經費,或項目過后的團隊調休,來的更實際些,既能向下安撫團隊,也能向上顯示你的格局和帶兵能力。
3、長線思考
巴菲特有句名言:“你不想持有十年,就不要持有十分鐘”,這句話很好的反映了長線思考的重要,以及對當前決策的影響。
亞馬遜創始人杰夫·貝索斯,是長線思考的代表人物。他一直秉承一個觀點:經營企業更值得關注的是10到20年不會變的東西,比如顧客希望的物美價廉的產品,優質的服務,快捷的物流。還說過一句非常著名的話“如果你做的每一件事把眼光放到未來三年,和你同臺競技的人很多;但是如果你的目光能放到未來七年,那么可以和你競爭的就很少了,因為很少有公司愿意做那么長遠的打算。”這些都表明了貝索斯對長線思考的偏愛和“執著”。
另外,華為的海思半導體,也是典型的長線思維的產物,從2004年開始,就作為“備胎”默默發展,直至15年后,遭遇美國卡脖子時,才單騎救主,一戰成名天下知,華為的思考之長遠,布局之縝密,讓人由衷欽佩。
作為職場人,也要有意識地培養自己的長線思考的能力;向內,要能發掘并培養自己的長期價值,并把這種長期價值轉化為長期優勢,在一定時期內構建自己的競爭壁壘和護城河。向外,要能洞察企業或行業的長期發展趨勢,對自己的就業選擇、切換等,有更好的預判和應對,讓自己的職場之路更平坦、更從容。
03
提高執行力,開拓新局面
得到CEO脫不花說過:“先做起來,你就成功了一半?!笔聦嵰驳拇_如此,很多人常常在 “想”的層面花費太多時間,卻遲遲不見行動,最終讓所有規劃都淪為空中樓閣,一事無成。想,都是問題;做,才是答案。很多時候,我們開拓新局面,最缺的不是態度,不是方法,而是執行力。提高自己的執行力,可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1、制定合理目標,學會拆解目標
有些時候,導致我們執行力缺乏的,不是沒有目標,而是目標太大。比如,你現在還只是一個基層員工,年底就想給自己立一個“明年要當副總裁” 的flag。這樣的“目標”,就不能稱之為目標,更像是許愿和天方夜譚。
當一個目標太大、太不切實際時,往往會讓人無所適從,最后從中收獲的挫敗感,也會遠遠大于成就感。這就要求我們,在制定目標時,要合理合適。面對一些不能直接達成的目標,還要學會正確拆解,把大目標分解成多個既能盡快達成,又能讓自己產生成就感的小目標,讓自己能夠在一個個小目標的實現過程中,循序漸進,不斷獲得滿足感和正反饋,進而有更大的動力繼續堅持下去,最終實現既定的大目標。
2、細化執行,切實落地
設定好合適的目標,就要制定執行計劃。這個計劃一定要細化、可操作、可落地。舉個例子,你現在是普通員工,給自己定了一個明年晉升為團隊主管的計劃。那后面你就考慮,我要具體做哪些事才能實現這個目標,比如,我的績效考評打分要達成什么水平,和領導的關系怎么才能更進一步,和同事的關系怎樣才能更融洽。經過思考,發現你現在能做的就是,馬上主動認領一個有難度且很重要的任務(或項目);從此每周主動向領導做一次線下的工作匯報;多和同事分享工作中的經驗和心得,每周和團隊成員進行1-2的羽毛球或籃球運動…
這些內容都是可操作、可落地、可檢驗的,甚至有一些還可以更一步細化,讓朝向目標的每一步路徑都清晰可見,而不是每走一步都要再去思考琢磨,從而大大提高執行的效率和流暢度。
3、創造便利的執行條件(環境)
砍柴要有刀,打獵要有槍。干什么事都要做好對應的準備,營造合適的條件,“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說的也是這個道理。想要提高執行力,一定要給自己創造更好、更利于行動的客觀環境和條件。
比如,上面提到的為了讓自己獲得晉升,主動認領一個有難度的任務。但在此之前,你一定得想好,要完成這個任務,需要具備什么樣的主客觀條件,這些條件現在是不是具備了?還不具備的,我要預先做哪些事,準備哪些工具,才能讓條件具備。只有把這些工作做到位了,環境創造好了,才能在行動時減少阻力,讓后面的執行真正落地。
給自己的職業發展加碼,提前布局,完善個人專業技能知識圖譜,掌握端到端研發效能提升方法與實踐。《研發效能(DevOps)工程師國家職業技術認證》證書,也是國內首個研發效能(DevOps)職業技術認證,內涵1000頁學習教材+2000分鐘的課程內容講解+460多個技術知識點+300多道練習題。涵蓋【組織與協作】、【產品設計與運營】、【開發與交付】、【測試與安全】、【運維與監控】五大模塊,哪怕是最牛的研發人員,也可以在課程中獲得新的啟發和提高,成長為研發效能領域的專業人才!
4、形成內驅力
馬斯克說過,他成功的關鍵是“內驅力”,而世界上最可怕的事情是沒有“內驅力”。對于我們普通人也是如此,只有當我們發自內心地想做某件事時,我們才會毅然決然地付諸行動,并心甘情愿地專注在這件事上,這樣不僅能更好的幫助我們達成目標,還能收獲滿滿的幸福感和成就感。因此,我們要學會給自己的目標、計劃賦予某種意義或上升到某種價值觀層面。要用它來時刻提醒自己,我為什么要這么做,并督促自己一直堅持下去,并努力做好。
仍以職場升職為例,當你制定這個目標的時候,你要想清楚我為什么要拼升職,是為了成為管理者后,能在同學親友面前更好的“顯擺”,還是為了通過新的職位實現自己的價值,又或者是為了升職加薪后,更好地改善家中老婆孩子的生活質量…把這些都想透想通了,你的內在驅動力自然也就產生了。在以后具體執行時,即使遇到再多的困難,也會有足夠的動力和耐心去克服了。整個執行過程,也就會變得更高效,更堅定。
早在19世紀,法國大文豪巴爾扎克,就發出過這樣的抱怨:“我需要休息,讓我的大腦重新煥發活力,旅行就能讓我休息。但是要能去旅行,就必須得有錢;為了賺到錢,我必須要工作……我陷入一個惡性循環里,根本不可能逃出魔爪。”是不是像極了現在的打工人?所以,今天的我們,也不用有太多的感慨和糾結,想辦法遠離內卷,全力破局,才是面對當今職場的正確打開姿勢。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