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經濟學常識(三)
對富有的還要再給予,對一無所有的繼續剝奪,也即貧者愈貧,富者愈富。
20世紀60年代,知名社會學家莫頓首次提出了“馬太效應”這一概念,用來比喻富的越富、窮的越窮之類的社會現象。環顧四周,你會發現無論是個人發展還是國家間、企業間的競爭中,馬太效應無處不在。
為什么在人們的思想觀念發生轉變,特別是“平等”觀念已被舉世公認的今天,這一“不平等”的現象反而變得變本加厲起來了呢?簡而言之,就是世界已經“變 小”了。過去人們的競爭都是局限在一定范圍內的,如一個地區、一個國家或一個大洲之中,競爭場所多卻相互隔絕,就可以同時并存很多個“贏家”;而今天,飛 速發展的科學技術已經把整個世界緊密地聯系在一起,原有的隔絕被打破了,世界成為唯一的競技場,其結果就是贏家更少,而贏得的戰利品更多。特別是“全球 化”的浪潮使原來的貿易壁壘不復存在,一個成功的企業就可能在全球擊敗所有對手,成為世界各地人們普遍使用的某種商品的唯一供應者。
贏家通吃意味著具有某種優勢的人或組織以自身的優勢資源為依靠,擊敗處于劣勢的對手,從而贏得更多資源,這是一個不斷發展的“滾雪球”過程:你贏了—次,就更加強大,也就有可能一直贏下去,并不斷發展壯大。
我們以兩個國家—阿根廷和美國作為國際經濟中馬太效應的例證。阿根廷正處于歷史上最嚴重的經濟危機之中,投資的減少使經濟復興乏力,而經濟不振又引發一系 列問題,如失業率上升、通貨膨脹等。人們紛紛涌進銀行提取存款,為了避免發生金融災難,政府只好嚴格限制民眾從銀行提款。然而這一無奈之舉卻引發了更大的 動蕩,社會動亂,政權更迭,整個國家在危機中越陷越深。有人評論:如果阿根廷是一家公司,那么它早該宣布破產了。
而美國早在10幾年前,就已經成了純債務國,至今它所欠的國債已達數萬億以上。相比之下,將阿根廷拖垮的“巨額外債”不過是個小數目而已。美國的金融市場 也不是毫無風險的,安然公司倒閉,眾多大企業、大公司涉嫌在財務報表上造假等等就是明證。如果這些事發生在一個像阿根廷那樣的國家,后果肯定是毀滅性的。 然而美國仍然是世界上最受投資者青睞的國家。原因很簡單:美國是個“大”國,人們相信它的經濟實力和發展潛力足以消解種種不良因素的影響。而阿根廷相對而 言則是個“小國”,沒有人敢把賭注下在它身上。
在前面對馬太效應的分析和解釋中,你也許注意到了一個概念:資源。這是馬太效應的核心奧秘,或者說,是推動馬太效應的內驅動力。
正如一句古語所說“多財善賈,長袖善舞”,你擁有的資源越多,就越有可能獲得成功,成為“贏家”。其原因是:更多的資源首先表現為更強的能力。正如—個本 錢越多的人贏得也就越多,即使利潤率相同,一個本錢超過對手10倍的人,利潤額也會高10倍。況且,占有更多資源者往往利潤率更高,他可以通過大規模的生 產和銷售降低成本,并以較低的價格吸引更多消費者,在競爭中取得優勢。
擁有豐富的資源還意味著更強的抗風險能力。在經濟社會中,蕭條期是不可避免的。當整個環境不景氣時,中小企業紛紛倒閉,而大公司卻有更多回旋余地,可以通過緊縮開支、裁員等措施熬過“嚴冬”。
最后,正如萬有引力定律所闡明的:質量越大,引力越強。資源豐富者對每個人都更有吸引力:它的員工忠誠度更高,歸屬感和自豪感更強;它的客戶和合作者對它也有更高的認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