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慮多情損梵行 入山又恐別傾城
世間安得雙全法 不負如來不負卿
倉央嘉措
簡單 精致 美好
一切發現
都只為同在覓心路上的你
'為思想 做加法 為生活 做減法'
人生如果達到了某種境界,會認為無論什么地方都可以安身。深深地扎入生活,吮盡生活的骨髓,把一切不屬于生活的內容剔除得干凈利落,把它逼到絕處,簡單,簡單,再簡單。保留自己的思想,不需要所謂的合群。即便終生像只蜘蛛一樣被禁閉在閣樓的一角,但只要有思想,世界還是那么大。( 亨利·戴維·梭羅《瓦爾登湖》)
聊到“極簡主義(Minimalism)” 應該說它是一種生活方式和生活態度的表達。 若要追尋它產生的淵源,從近現代來看,它與西方一些新教的教義和教徒的生活方式有密切的關系,他們大都反對鋪張浪費、主張簡單樸素的生活方式,從而塑造出神圣、靜默、安寧的宗教氛圍。這實踐了盧斯的那句:“裝飾就是罪惡。”
其實在中國,這樣的思想則產生的更早,如“天人合一”:一切都適時、適量,順應天道,不求過多,亦無需過多。又如《逍遙游》中說:“鷦鷯巢于深林,不過一枝;偃鼠飲河,不過滿腹?!? 若再早一點《論語》也曾寫道:“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 莊子的淡泊、陶淵明的閑適也都反應了這樣的思想。他們通過刪減自己的欲望,然后滿足于簡樸的生活。
其實每個人基本的生活需求和實際上能在世間享受的東西非常之少。這正如那只口渴的偃鼠,它到河邊喝水,充其量也就能把整個肚子撐飽了,其他的河水對他來說沒什么用。但如今很多人的欲望卻能膨脹到想要占領整條河流,但卻忘記河流是自由的,你永遠都無法占有它,即便占有了,日后也終將歸還于時間。
若用一句話來概括日常生活中的“極簡主義”大概就是
如無必要,勿增實體
無論是從時間,精力,還是金錢方面
保留生活必需,而選擇做更有益的事情
但極簡主義并不意味著苦行,因為一切目的都是為了讓你更欣然的生活。當一個人沒有過多的欲望時,他才容易滿足,容易知足常樂,之后就可以不必忍受因不滿足、不達成帶來的痛苦,從而來緩解壓力?。通過“簡化欲望”可以達到“簡化生活”的目的。
也就是說,減少物品只是手段,減少這些生活中無益的事情,從而騰出時間精力來留給更有益的事情,這?才是極簡主義的核心。
Everything should be made as simple as possible
but no simpler.
凡事當力求簡單 直至不能再簡 - 愛因斯坦
慢慢的你就會發現
其實
放棄也是一種選擇 失去也是一種收獲
【覓心 隨想】
簡單 精致 美好
一切發現
都只為同在覓心路上的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