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金生
李金生1952年出生在姑蘇城東,旁鄰古典園林藕園和小橋流水的小巷相思巷內,在蘇州古文化的熏陶下,從小便立志要做手藝人。看古畫、仿制古家具勤學苦練幾十年,終于找到了結合了傳統技藝和創新的作品風格。自上世紀80年代起,李金生先生的賞石作品開始聞名于中國賞石界。在進入新世紀后,李金生先生依托其挖掘、傳承、發展傳統賞石文化,創立“大石鋪”蘇工賞石品牌,令中國近百年的賞石文化延續并發揚光大。2011年,被江蘇省評為高級工藝美術師。蘇州拙政園、獅子林、藕園等蘇州著名的園林都有收藏他的賞石作品。他寫的關于賞石的文章被國內賞石界著名雜志《寶藏》和姑蘇晚報等都有發表。
“江南水鄉系列”船身:木化石長 29cm 寬 8cm 高 2cm 人物:戈壁瑪瑙 長 2.5cm 寬2cm高2cm
首先,觀賞石的形成是在漫長的地殼運動演變過程中經過千萬億年的自然造化,使其具有獨特的肌理石皮和藝術審美的天然價值,觀賞石的古老性應該是不爭的事實。不僅為此,觀賞石也具有其稀有性,它的形成大多在江河之中,主要靠水流長期搬運打磨而成,我們現在能收集到的觀賞石都是千萬年來大自然恩賜的,由于自然環境的變化,人類活動干擾和降雨量減少,大小河道攔水筑壩,大大降低了水的流速和流量,自然力量造化奇石的環境受到人為破壞,如想讓大自然再造新的觀賞石恐怕要數千萬年,這就更彰顯了其稀有性。因此,可以說,一旦擁有了有欣賞價值的觀賞石,就擁有了可觀的財富,這就是其稀有性決定其珍貴性。
“雪山盛景”昆石 長 27cm 寬 16cm 高 18cm 李金生藏品
4.觀賞石具有的多樣性和堅固性
觀賞石具有很大的靈活性、變化性,再創造藝術形象的空間十分廣闊,“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是來源于自然而又趨于自然的藝術品,同時在收藏中又具有它的堅固性和簡易性。像人工藝術品,如:家畫、郵票、錢幣等,長期保存比較困難,更不用說是千萬年,而觀賞石材質堅硬,不怕潮濕,難以氧化,對收藏溫濕度沒有特殊要求,不怕水火,難以損毀,易于保存,只要不是人為破壞,應該能達到流傳百世。
“玉堂富貴”戈壁瑪瑙 李金生藏品
而奇石配座是奇石文化的重要內容和外在表現。
沒有一種藝術品會像觀賞石那樣依賴底座。也沒有一種底座能像觀賞石底座那樣能改變和提升賞石本身的藝術魅力。創作底座的基本特征在于:表達作者對觀賞石的認識深度;實踐了作者對觀賞石作品的創作理念;體現了作者對觀賞石的藝術價值和經濟價值的認知程度。在給觀賞石配座時,需要努力繼承傳承。
觀賞石小品組合 李金生藏品
來源:《中國盆景賞石》20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