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八章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1)其無以易之。柔之勝剛,弱之勝強,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2) 故圣人云:受國之垢,是謂社 稷主;受國之不祥,是謂天下王。 (3) 正言若反。(4)
【注釋】
(1) “莫柔弱于水”,此據王弼本。范應元本作“莫不柔弱”。強本作“柔弱莫過于水”。堅,范應元本作“剛”。勝,范應元本、敦煌 辛本、焦竑本均作“先”。強,多本作“疆”。叟案:四十三章強本成疏云:“故下文云:‘天下柔弱莫過于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先。’” 系引此文。可知成本同碑本。今仍依通行本,未據改。
(2) 弱、柔二句,景龍碑本作:“故弱勝強,柔勝剛。”敦煌庚本作:“弱勝強,柔勝剛。”御注本作:“故柔勝剛,弱勝強。”傅奕、范應 元本作:“柔之勝剛,弱之勝強。”《淮南·道應訓》引《老子》曰:“柔之勝剛也,弱之勝強也,天下莫不知,而莫之能行。”劉師培以為 “當為古本”。此言水之道,柔弱可勝剛強,天下莫不知,然競莫能行也。須知:知道易而行道難,行道易而證道難,證道易而與道合 一難也。
(3) 此句遂州龍興本無之。強本成疏引經文云:“是以圣人受 國之垢,是謂社稷王。”言能受國之不祥,是謂天下王。《傳》曰: “山澤納污,國君含垢。”以明“萬方有罪,在予一人”之意也。
(4) 此句河上注:“此乃正直之言,世人不知以為反言。”范應元注云:“夫謙下柔弱,本是法道,而人以為垢污之行;孤寡不轂,本 以喻一喻虛,而人以為不祥之稱,故正言似與俗反也。”蘇東坡曰: “正言合道而反俗,俗以受垢為辱,受不祥為殃,故也。”
總闡正言若反之天道第一
老子法“歸藏易”首坤,坤以陰柔為德;孔子法《周易》首乾,而乾以陽剛為德也。乾象天,陽之性也;坤象地,陰之性也;順也,柔也。 《坤.文言》曰:“坤至柔而動也剛,至靜而德方。后得主(利)而有常 (程傳曰:主下當有利字),含萬物而化光。坤道其順乎?承天而時 行。”順其來而與之俱來,順其往而與之俱往。順而應之,應而乘之,乘而制之,制而成之,此其所長也。夫陽先而陰后,陽剛而陰柔;故 老子道貴后而不貴先,貴柔而不貴剛;以后能制先,柔能勝剛也。陽動而陰靜,陽強而陰弱;故老子道主靜而不主動,主弱而不主強;以 靜能制動,弱能勝強也。夫陰之與陽,萬物之所同具,合之則為太極,分之則為陰陽;二者相對而生,亦相對而動;相對為正反,亦相對 為終始。互為倚伏,互為根因;如環之無端,而莫可紀極也。故老子重“知其雄而守其雌,知其白而守其(黑辱)”重“知其陽而守其陰,知其上 而守其下;知其剛而守其柔,知其強而守其弱;知其進而守其退,知其先而守其后;知其利而守其害,知其福而守其禍”。以自取其眾人 之所棄,而自處于眾人之所惡;正所謂“與世反矣”者也。第八章曰: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是以圣 人不爭眾人之所利,而樂居眾人之所惡,此之謂也。
老子言“柔弱勝剛強”之道,首見于第八章,于四十三章更直指曰:“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無有入無間,吾是以知無為之有 益。”于七十六章曰:“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蓋“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以天下之至無,勝天下之至有;以天下之至靜,勝 天下之至動;以天下之至弱,勝天下之至強;以天下之至柔,勝天下之至剛;以無有入無間,則無間不入;皆道之用也。道之大用,莫若 于柔弱,莫若于虛無!故老子《道德經》中,無不屢言之也。深恐人之不之信行,故于本章又開示于世人曰:“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堅 強者莫之能勝,以其無以易之也。故柔之勝剛,弱之勝強,天下莫不知,莫能行。”其無以易之者,以其為天地萬物之性,亦天地萬物之道 也;道不可易,性亦不可易。故人宜守柔弱以勝剛強。御注曰:“易以井喻性,言其不改。老氏謂水幾于道,以其無以易之也。有以易 之,則徇人而失己,烏能勝物?唯無以易之,故萬變而常一,物無得而勝之者。”物無得勝之者,是無敵于天下也。水無所行而不入,水 善利萬物而不爭;隨方就圓,因物為性;以其善“因”,故幾于道。王安石解此則曰:“天下之物,能小而不能大,能方而不能圓。水則不 然,因地而為,小大隨器,而為方圓,不失其常,故曰無以易。”無以易者,不但因物為性無以易,即其以柔弱勝剛強之“性”與“能”,及其攻 堅強之力,亦無以易也。
老子深嘆柔之勝剛,弱之勝強,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推而言之,則反之勝正,陰之勝陽,后之勝先,靜之勝動;無形之勝有形,無用之勝 有用;天下莫能知者,自莫能行也。是以最后引古圣人之言曰:“受國之垢,是謂社稷主;受國之不祥,是謂天下王。”而結之以無上圣教曰 “正言若反”!于此亦可以曰:“正道若反,順道若逆。”以天道如圜,圓行無端,無始無終,莫可紀極也。故君人者,宜為天下谿,為天下谷;處 天下之所惡,居天下之所棄;取人之所不取,欲人之所不欲;故天下莫與之爭,亦莫能與之爭也。以其與世反矣,與俗反矣!反其所反,則適 得其正;逆其所逆,則適得其順;此天道也,亦為本章之神髓所在!余皆為舉事以喻道明道,而不可執滯不化也。司馬光解此謂:“含垢納 污,乃能成其大。”路溫舒謂:“山藪藏疾,川澤納污,瑾瑜匿惡,國君含垢。”此乃執滯于文言,解其所解之小焉者也,而未深入于道也。深入 于道者,則舉一可以通萬,無所應而不宜也。
最后,舉呂吉甫解本章之文,以推闡余上言之所未盡。呂曰: “天下之物,唯水為能因物之曲直方圓而從之,則是柔弱莫過于水者 也,而流大物,轉大石,穿突陵谷,浮載天地,唯水為能,則是攻堅強者無以先之也。所以然者,以其雖曲折萬變,而終不失其所以為水, 是其無以易之也。夫水之為柔弱,而柔弱之勝剛強,天下莫不知,而老子數數稱之,何也?以天下雖莫不知,而莫能行也。夫聰明睿知, 足以有臨矣,則其患者豈在于材力之不足也;顧未能損有余以奉天下。持之以柔弱,而常為名尸、智主、事任、謀府之所累耳。故老子 論道德之將終,而數數及此。又引圣人言以信之。曰:受國之垢,是謂社稷主,受國之不祥,是謂天下王;明所以服天下者在此,而不在 彼也。夫三代之王必先其令聞,而曰受國之垢與不祥,而為社稷主、為天下王,何也?蓋必先其令聞,非過名之言也,不及名之言也。受 國之垢與不祥,則過名之言也,名不足以言之也。不及名之言應事,應事言之變也。過名之言體道,體道言之正也。正言而曰受國之垢 與不祥,故曰正言若反。湯武之言曰:萬方有罪,在予一人。此知以國之垢與不祥,而受之者也。”此要亦為天道與君學之一大原理也。
參證章旨第二
本章旨在教人法天道而行,守柔弱以勝堅強,而不可逞剛強以勝柔弱;處天下之所惡,而不爭天下之所利。初視之似反,而實正 也。老子常教人自處反地,以無爭于天下,要亦為“曲全”之道之秘旨所在也。茲特舉嚴遵解本章之文,以為補參焉。
君平曰:“道德所包,天地所載,陰陽所化,日月所照,物類并興,紛繆雜亂;盛衰存亡,與時變化,積堅者敗,體柔者勝;萬物之理,自 然之稱也。是故水所以能觸石貫金,崩山潰堤,周流消息,淪于無貲,廣大無窮,修遠無涯,明不可蔽,強不可加,濁而能清,少能復多, 危能復寧,疾能復遲;與時變化,死而復生,浸濡萬物,養育群形;布施而不費,贍物而不衰,注四海而不有功,配天地而無以為優;游于 毫厘之內,翱翔九野之外,澤及蒼天之上,盤積黃壤之下;弱扶天地,柔沉毛羽,積微少,以成江海;上下無常,終而復始,進退屈伸,進于 道者也。以其形體柔弱,動靜待時,不設首向,和淖滑潤也。故百工之治,殊事異方,漚爛金石,破堅折剛,平微正妙,解緩群形,和調五 味,蕩滌臭腥,攻堅陷大,非水不行。
“何謂受國之垢?曰食民所吐,服民所丑,居民所棄,樂民所苦;務在順民,不遑適己;故民托之如父,愛之如母,愿為臣妾,與之俱 死。是以處寒墼之地,砂石之壤,僻迥之國,阨狹之野,因辱為榮,存其宗祖;變禍為福,長為民主。何謂受國不祥?曰忍民所丑,受民所 惡,當民大禍,不以為德;計在喪國,不失天心;慮在殺身,不失民福。天地與之俯仰,人物與之反側,隨之東西,附之南北;所加者亡,所圖 者服,天下蕩蕩,并為一域;向風仰化,靡不蒙澤,故能矯邪振亂,無所不克。變化敗,以為敦樸,功德至大,名勢窮極。”
陳景元曰:“夫水之滅火,陰之制陽;舌柔齒剛,舌存齒亡;此天下莫不知,而世俗之所共聞也。而乃各師其心,莫能行其柔弱之道 者,此老氏所以重嘆息,故引圣人之言也。圣人言者,三墳之遺文也,或老氏之謙也。言人君能含受垢穢,引萬方之罪在予一人,予一 人有罪,無以汝萬方!則民仰德美而不離散,可以常奉社稷而為主矣。又人君能謙虛用柔,稱孤寡不谷,則四海歸仁,六宅合心,是謂 天下王矣。《傳》曰:山澤納污,國君含垢,蓋近之矣。夫能行柔弱則為王為主,尚剛強則招咎招禍,圣人受垢受惡,則永保元吉。世俗樂 美樂榮,則終致災兇;正言俗意如此,旨反明矣。”
李宏甫注曰:“以堅強攻堅強,雖能勝之,終必缺陷。故攻堅強者,莫勝于柔弱。柔弱者,不期勝而自勝也。故又戒之曰:其無以輕 易柔弱為也。畢竟柔弱能勝剛強,而剛強者不與焉。夫山藪藏疾,至柔也;川澤納污,至弱也;茍為社稷之主,而不能受多方之垢;為天 下之王,而必欲國家之無妖孽,四海之無兇人,可得耶?雖欲翦除而撲滅之,只自勞耳。此蓋若反于正言,其實天下之正言也,不可不察 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