絲瓜
周龍興
清明時節,在庭院里種上幾株絲瓜,夏秋之際,青藤滿架,朵朵金黃色有花朵,雌雄相依,競相生輝,既可觀賞,又能時時吃到新鮮的絲瓜,真可謂一舉兩得,其樂融融。
“寂寥籬戶入泉聲,不見山容亦自清。數日雨晴青草長,絲瓜沿上瓦墻生。”這是宋代詩人杜北山的《詠絲瓜詩》,儼然如一幅美麗的農家圖畫,展現在讀者面前。
絲瓜又叫“天羅”、“布瓜”、“天吊瓜”、“天絲瓜”等,因其老熟放干后可用來擦冼炊具,所以又有“洗鍋羅瓜”之稱。系葫蘆科一年生攀授草本植物,適應性強,全國各地都有出產。絲瓜原產印度尼西亞,大約于唐代傳入我國,至明代廣泛種植于南北各地,至今已有1100年的歷史。明代醫學泰斗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說:“絲瓜,唐宋以前無聞,今南北有之,以為常蔬。”其品種較多,比較有名的有:“南京長絲瓜”、“上海香絲瓜”、“武漢白玉霜絲瓜”、“浙江青柄白肚絲瓜”、“北京棒絲瓜”等,歷來被人們稱之為夏秋之佳蔬,治病的良藥。絲瓜色澤清綠,瓜肉柔嫩,味道清香,做成“絲瓜炒蛋”、“火腿末絲瓜”、“醬燜絲瓜”、“酸辣絲瓜湯”等菜肴,均為人們所津津樂道。臺灣女作家劉仿在《吃的藝術》一書中說:“嫩絲瓜本身就有一種清甜之味,素炒素煮都比加肉好吃。有人以開洋炒絲瓜,實在是并不比不加這蝦米來得可口。炒絲瓜容易出湯,所以,加點奶,成為奶湯,更為相得益彰,臺灣人以絲瓜煮面條,絲瓜淺綠,面條潔白,看著舒服,吃著也頗不錯的。”我的教師、上海美食家白忠懋在《美食雜談》一書中,也談到了上海大鴻運酒樓的特色菜“嵌寶綠玉”。它是將火腿、熟筍、雞脯肉和香菇切細,用調料拌和成餡,嵌入切成寸段的絲瓜中,蒸后勾玻璃芡。此菜滑嫩鮮美,食后齒頰縈香,在外觀上也極誘人。
絲瓜鮮綠細嫩,營養價值較高,其中每500克新鮮絲瓜中含有蛋白質7克、脂肪0.5克、碳水化合物21克、粗纖維2.3克,以及鈣、鐵、胡蘿卜素、維生素B1、B2、C等。祖國醫學認為:絲瓜性涼、味甘、無毒,其藥用價值較高,具有清化痰,涼血解毒,潤肌美容等功效。《本草綱目》謂絲瓜:“祛風化痰,清熱利腸,殺蟲,通經絡,行血脈,下乳汁。”絲瓜的絡、籽、藤、葉均可入藥。絲瓜絡性微寒,味甘微苦,有祛風濕,通經絡,治療胸肋疼痛、筋脈酸、乳癰痛等功效;絲瓜藤常用于通經活絡、去痰鎮咳,絲瓜藤莖汁液還具有美容去皺皮的特殊功能;絲瓜的籽可用于治療月經不調、腰痛不止、食積黃疸等癥;絲瓜根可消炎殺菌、去腐生肌。因此,絲瓜堪稱渾身是寶。
時值初夏,絲瓜應市,其色澤青綠,瓜肉柔嫩,味道清香,除不宜生食外,無論是炒、燒、涼拌、做湯,或與蛋、肉、魚、蝦、豆腐、毛豆籽、番茄等制成菜,也可與這些葷素菜配制成湯,其清香鮮美,風味均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