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最近在處理的一起案件涉及工傷賠償、機動車交通責任事故兩個法律關系,發現其中供養親屬撫恤金、被撫養人生活費這組概念多有模糊,期望本文能厘清其中的一些差異。
適用
法律不同
供養親屬撫恤金的法律依據是《勞動合同法》、《工傷保險條例(2010修訂)》,而被撫養人生活費的法律依據是《侵權責任法》、《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法釋[2003]20號)》。
適用
范圍不同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和社會保障部令(第18號)《因工死亡職工供養親屬范圍規定》第二條 本規定所稱因工死亡職工供養親屬,是指該職工的配偶、子女、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孫子女、外孫子女、兄弟姐妹。
可見供養親屬撫恤金的適用范圍較為寬廣,依靠因工死亡職工生前提供主要生活來源,并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按規定申請供養親屬撫恤金:
符合條件
1、完全喪失勞動能力的;
2、工亡職工配偶男年滿6O周歲、女年滿55周歲的;
3、工亡職工父母男年滿60周歲、女年滿55周歲的;
4、工亡職工子女未滿18周歲的;
5、工亡職工父母均已死亡,其祖父、外祖父年滿60周歲,祖母、外祖母年滿55周歲的;
6、工亡職工子女已經死亡或完全喪失勞動能力,其孫子女、外孫子女未滿18周歲的;
7、工亡職工父母均已死亡或完全喪失勞動能力,其兄弟姐妹未滿18周歲的。
而根據《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二十八條 被扶養人是指受害人依法應當承擔扶養義務的未成年人或者喪失勞動能力又無其他生活來源的成年近親屬。被撫養人生活費的適用范圍明顯較窄。
支付方式
不同
一般來說供養親屬撫恤金按月發放且社會保障部門會依據當地經濟消費水平,逐年調整,而被撫養人生活費多為一次性支付。那么,供養親屬撫恤金就只能按月發放嗎?其實不然,筆者檢索到省勞動保障廳《關于實施工傷保險條例若干問題的處理意見》(蘇勞社醫[2005]6號)第二十四條中規定,在尚未參加工傷保險的用人單位中,因工死亡農民工的供養親屬,自愿一次性享受有關定期工傷保險待遇的,可以與用人單位簽訂協議,解除、終止勞動關系,終止工傷保險關系。
用人單位按照以下標準一次性支付待遇: 原應按月享受的供養親屬撫恤金,未成年子女一次性支付至18周歲。配偶、完全喪失勞動能力的成年子女和父母一次性支付至75周歲,最長不超過20年。
可見,當未參加工傷保險的農名工發生工亡時,被供養親屬可自愿一次性享有有關定期工傷保險待遇。
計算
依據不同
供養親屬撫恤金按照職工本人工資的一定比例發給由因工死亡職工生前提供主要生活來源、無勞動能力的親屬。
標準為:配偶每月40%,其他親屬每人每月30%,孤寡老人或者孤兒每人每月在上述標準的基礎上增加10%。核定的各供養親屬的撫恤金之和不應高于因工死亡職工生前的工資。
被撫養人生活費根據扶養人喪失勞動能力程度,按照受訴法院所在地上一年度城鎮居民人均消費性支出和農村居民人均年生活消費支出標準計算。被扶養人有數人的,年賠償總額累計不超過上一年度城鎮居民人均消費性支出額或者農村居民人均年生活消費支出額。
計算
時長不同
供養親屬撫恤金并沒有明確的法律規定計算到多少歲,筆者認為,應當以當地預期人均壽命來進行計算或者參照《人身損害賠償》司法解釋適用。
被撫養人生活費明確規定:被扶養人為未成年人的,計算至十八周歲;被扶養人無勞動能力又無其他生活來源的,計算二十年。但六十周歲以上的,年齡每增加一歲減少一年;七十五周歲以上的,按五年計算。
是否考慮
其他撫養人
供養親屬撫恤金并不考慮被供養親屬是否還有其他撫養人,只考慮其是否依靠因工死亡職工生前提供主要生活來源,并有相應情形;
被撫養人生活費則需要考察被扶養人是否還有其他扶養人,如果有,則賠償義務人只賠償受害人依法應當負擔的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