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博物院曾陳列一把精美的“宋代吹笙人物執壺”,這是安徽唯一的瓷器類一級甲等文物,“國寶”級藏器,1994年出土于宿松縣東郊北宋天圣三年墓。但是墓葬考古來源的這件器物的產地和身份,業界一直諸多爭議。主流先是定性為安徽繁昌窯產品,后又有傾向江西景德鎮窯的觀點,一時難有統一定論。
造成這樣爭論的原因,猛虎文化的負責人萬斌認為主要是以下幾個情況造成:一是古代陶瓷生產史和工藝史中不同地域相互滲透、交疊的復雜歷史情況;二是文物考古的推進受到窯址考古挖掘和整理工作進程的制約;三是服務于宏觀考古為主的傳統古物類型學自身的發展和傾向,對于具體的文物微觀實證研究不足等原因所致。
筆者受團隊委托,對此個案展開研究分析,初步作出結論,判斷這件“吹笙人物執壺”更接近繁昌本土產品。并試論繁昌窯考古的一些重要問題,與業界同行探討。
北宋 影青釉仙人吹笙執壺
1994年宿松縣東郊北宋天圣三年墓葬出土
1繁昌窯的發現、發掘和研究狀況
繁昌窯位于繁昌縣,窯址以縣城南郊的柯沖窯、姚沖窯、半邊街窯和西郊駱沖窯為主要代表。南郊柯沖窯規模最大,且分布集中,是繁昌窯的主體,西郊的駱沖窯規模較小,燒造時間較短,但產品質量和工藝水平明顯高于柯沖窯,是繁昌窯早期階段的代表。[1]
1954年,安徽省博物館葛召棠率隊到柯沖調查,首次發現繁昌窯[2]。1958年,安徽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隊做了試掘,初步認定為宋代瓷窯遺址,可能與宣州窯有關[3]。1983年,故宮博物館馮先銘、安徽博物館胡悅謙考察繁昌窯[4]。1982年、1983年王業友先后兩次對繁昌瓷窯址進行了調查[5]。1987年,故宮博物院李輝柄考察繁昌窯[6]。八十年代,陳衍麟對繁昌窯進行了全面細致的調查研究,全面摸清了柯家沖一帶窯址的分布范圍,并進一步發現了半邊街窯、柳墩窯、駱沖窯等[7]。1995年,中國古陶瓷研究會95年會在繁昌召開,圍繞繁昌窯瓷器進行大討論,并集結成《中國古陶瓷研究會95年論文集》。1996年,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對駱沖窯作局部發掘,認為駱沖窯為五代時期窯址,瓷器細白,質量明顯高于柯沖要及同期周邊其他窯址[8]。
2002年9-10月,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中國科技大學科技史與科技考古系、繁昌縣文物局聯合對繁昌窯遺址進行正式發掘。發掘完整龍窯一座、作坊基址一處、青白瓷標本8萬余片,修復300件。龍窯總長57.5米,是目前國內發現較為完整的一座宋代龍窯。又對“二元配方”等問題做了大量實驗,獲得一系列燒瓷工藝的科學數據,認為繁昌窯始燒于五代,是中國歷史上最早燒制青白瓷的窯址,早于景德鎮青白瓷,發明“二元配方”工藝,將傳統的關于“二元配方”創造年代提前300多年。并認為繁昌窯就是五代時期的南唐官窯宣州窯。[9]
2012年12月,紀念繁昌窯發掘十周年暨首屆繁昌窯遺址保護與研究論壇在繁昌召開,來自國內外40多名專家對繁昌窯的性質、歷史地位等進行了全面解讀和深入研討。
2013-2014年,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繁昌縣文物局對繁昌窯的柯家沖遺址和駱沖窯遺址分別進行了發掘。并在發掘期間對繁昌窯窯場分布進行了專項調查。進一步加深了對繁昌窯的認識,提出“對于柯家沖窯遺址和駱沖窯遺址的創燒年代及二者在窯業生產技術、工藝傳統等方面的相互關系需要重新審視”[10]
2015年12月,中國古陶瓷學會在繁昌舉辦了2015年會暨繁昌窯青白瓷學術研討會,并展出了考古收獲的大批繁昌窯青白瓷及窯具。
此外,還對繁昌窯的產品開展了科技分析。目前較一致的認為原料是來自當地,認為柯家沖遺址附近的巖石不是南方古代制瓷工業中常用的原料瓷石,而是一種次火山巖。這種原料不能用來單獨作為制瓷原料,推測可能摻雜了高嶺土作為制瓷原料,也就是“二元配方”,即最早應用“二元配方”的地方。[11]
黃義軍從始燒年代、生產技術、產品組合、銷售范圍、造型特點等方面對繁昌窯進行了總結。認為它是青白瓷窯系中最早引進漏斗形匣缽和墊餅、墊圈裝燒具,相比五代宋初生產白瓷和青白瓷的其他窯場,其產品組合最為高檔、最為豐富;繁昌窯產品銷售范圍廣,在長江下游地區以及運河沿岸的大城市如合肥、揚州、鎮江、南京、邗江、連云港、灌云、寶應、海寧等地以及遼境都有發現,產品還行銷海外如印坦沉船中的發現;繁昌窯器的造型特點是仿名瓷、仿金銀器[12]。
繁昌窯產品大多日用器,行銷于長江中下游各地,尤其安徽地區的沿江一帶出土較多。如包拯家族墓[13]、繁昌縣老壩沖宋墓[14]、繁昌縣鳳形村宋墓[15]、懷寧縣青樹嘴宋墓[16]等。通過不斷的調查、發掘以及墓葬出土器物的補充,繁昌窯的面目越來越清晰的展現在世人面前。
繁昌窯影青釉蓮花紋尊
安徽省博物院藏繁昌窯杯
安徽省博物院藏青白瓷豆形爐、皖博藏繁昌縣宋墓出影青鏤空爐
2繁昌窯青白瓷的興起
繁昌縣位于安徽省蕪湖市境內,皖南北部,北臨長江,自古就是南北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蘊藏著豐富的瓷礦石,地處丘陵植被茂盛,長江支流峨溪河自西南向東北從縣境中心穿過,良好的自然地理優勢,為瓷器生產提供了有利條件。
繁昌縣東晉時期即為僑置縣,隸屬宣城。唐光啟三年(887年),割宣州溧水、溧陽二縣及潤州上元、句容置升州。南唐建都升州,改為江寧府,將宣州之地蕪湖、銅陵、繁昌三縣,并當涂、廣德兩縣改隸江寧府。正是這個時期,繁昌窯興起。故多數學者認為繁昌窯的興起與南唐政府的大力扶植有很大的關系。五代南唐畫師顧閎中的《韓熙載夜宴圖》中繪有與繁昌窯器形完全一致的青白瓷,說明繁昌窯產品在當時不僅暢銷于民間,精品也受到南唐國貴族的喜愛。“南唐二陵中發現的繁昌窯瓷盞說明繁昌窯在當時曾為南唐宮廷燒造貢瓷,因此是具有貢窯性質的民間窯場。”[17]
目前繁昌窯研究的基本結論是:創燒于五代,盛燒于北宋早中期,北宋中期以后開始衰落。主要燒制青白瓷,早期曾燒制白瓷。
繁昌窯產品創燒的歷史原因,取決于本土的社會需求,也與全國陶瓷產業的交流和產業轉移關系密切。它是市場因素、外來和本土的文化技術等諸多因素相互交融結合的歷史產物。
皖南地區有獨特的地理位置,處于南北方兩大瓷器系統的交接點上,其瓷器產品就必然帶有自己的獨特點。即有本身固有的青瓷風格,也融入北方白瓷的成分。繁昌縣自古就是僑置郡縣、農業發達,晚唐五代的中原戰亂時期,這里又是一片平靜的樂土,自然會吸引各行業的工匠。或許因為避亂等原因在南方地區長江中游沿線出現了一批生產白瓷、青白瓷的窯場。代表性的有:繁昌窯、湖北梁子湖地區的青山等窯場、景德鎮浮梁縣湘湖鎮蘭田窯為代表的窯場。可見,白瓷窯場的出現有從北方到南方先后過渡發展集中出現的現象。此外,還有學者認為南唐崇儒之風對于南方白瓷、青白瓷的興起產生關鍵性影響。[18]
繁昌窯青白瓷是五代時期南北方制瓷工藝交流融合創燒出來的,獨創“二元配方”法是制瓷工藝上的重大突破,標志著由此跨入改造天然胎土原料的制瓷工藝新階段。對青白瓷起源研究有重要意義。
黃義軍認為以繁昌窯為代表的窯場,由于瓷土含鐵量偏高,在一開始試燒白瓷的時候,就容易燒出釉色偏青的瓷器。[[ii]]2002年的發掘結果顯示,瓷器特征的早晚變化明顯,下層瓷器的釉色青白或近白,越到上層,偏青的程度越逐漸加重。再從調查和發掘的標本釉色白偏黃、偏灰、偏青,以及大量卷唇、花口盞、盤等器形上來推測,五代創燒的繁昌窯,推測是從模仿北方定窯的基礎上一步一步發展起來的。其生產特點上更多的汲取了定窯的生產技術。南唐二陵中定窯、繁昌窯、宣州區窯址瓷器共存,所以它們同為南唐政府所使用和喜愛。
《中國陶瓷名品珍賞叢書-唐宋白瓷》定窯、蕪湖市博物館藏繁昌窯
北宋定窯執壺上海博物館和法國吉美博物館藏、北宋繁昌窯執壺安徽古陶瓷博物館和繁昌窯博物館藏
五代定窯唇口盞、五代繁昌窯唇口盞
南唐二陵出土的瓷器有一部分是繁昌窯產品,但是通過對其出土器物與調查發現的宣州區窯址器物的比對,二者也有造型、胎釉、制作手法相同的瓷器。曾有記載,五代的宣州窯燒“卵青而微灰”的白瓷,涇縣窯頭嶺窯調查時也發現白瓷。故學界和收藏界通常喜歡將繁昌窯、東門渡窯、宣州區窯、涇縣窯等窯址的瓷器統稱宣州窯或宣州官窯。例如將一種兩圓一尖的花口白瓷稱為宣州白,這種宣州白,應該指的是繁昌窯或涇縣窯頭嶺窯出土的白瓷器。
藏友青白瓷花口器
繁昌窯是南來窯工模仿定窯燒制瓷器的窯口,推測是南唐政府重點扶植的御用窯口,進入北宋主要燒造大量日用器。宣州區窯址窯自晚唐開始燒造,主燒青瓷器、青釉點褐彩瓷器等,推測屬于南方的青瓷窯系統,到北宋時期和官府聯合,或官監民燒或,目前所見“宣州官窯”款均型制單一、胎釉粗陋,屬于宋代酒器。下圖是宣州區窯碗內底旋渦紋和繁昌窯碗內底的旋渦紋的對比圖,推測能反應一定的傳承和影響。
宣州區窯唐代碗內底旋渦紋
繁昌窯宋代碗內底旋渦紋飾
現試以一種安徽地方裝飾風格為例,深入說明:
這類頻繁出現在眾多琢器身筒上的蝴蝶結裝飾手法,推測是繁昌窯的裝飾特征之一。宋代繁昌窯影青釉蝴蝶結紋執壺主要出土于安徽境內。[20]
皖博物院藏宿松縣北宋元祐二年墓出土、1984年懷寧縣楓林鄉太廟出土
宋代繁昌窯影青釉蝴蝶結紋執壺、宣州窯宋代青釉蝴蝶結執壺
五代霞間窯青釉白彩“吉”子紋執、唐代宣州窯褐釉雙蝴蝶結紋執壺
(以上部分圖片來源安徽省古陶瓷學會藏品展)
蝴蝶結取吉祥的“音結”,利用諧音而取其意,就成為“吉慶有余”的結飾品,以表達“幸福吉祥”、“喜慶歡樂”等祈福的內涵。繁昌窯的此特色裝飾,推測與宣州窯址瓷器有千絲萬縷的聯系。宣州古窯址群的調查中,發現一些執壺柄上刻“大吉”、“吉利”、“長命富貴”等文字和花卉紋飾。[21]繁昌窯受之影響,在執壺上將其轉化成蝶式,寓意吉祥且更加美觀。宣州區窯和繁昌窯瓷器的裝飾極少,且樸實無華,僅有的少數裝飾又有著疑似相關性。繁昌窯、宣州區窯和宣州白瓷之間在胎釉、造型和工藝方面是既有聯系又有區別的,從現有證據來看,他們之間相互聯系、相互影響,但具體到“宣州窯”、“宣州官窯”、“南唐貢窯”的歸屬問題,還有待于更進一步的研究。
3繁昌窯青白瓷的基本特點及其與景德鎮窯青白瓷的比較異同
繁昌窯青白瓷產品的器型,主要有碗、盞、碟、水盂、盒、壺、盆、爐、罐、盞托等,以執壺、唇口碗、荷花盞、行爐為代表。裝飾工藝以平素為主,有刻花、印花、剔花、捏塑等。
2002年柯沖窯發掘出土的瓷胎樣本及制瓷原料樣本的分析
從目前調查、發掘的情況分析,繁昌窯青白瓷釉的總體特征是釉色變化較大,即使是同期產品也不例外。瓷釉外觀多清澈透明,少部分有乳濁感,總體來說,五代時期釉色淺淡純正,白中微泛青色,很少有開片,白胎略泛青灰,結構致密,器型規整,制坯和上釉工藝講究;北宋早中期瓷器釉色白中泛青,較多泛黃,胎質細密,多有開片,胎色泛黃;胎質堅薄細膩,器形規整。后期胎色變成黃白,胎中出現大量黑色斑點,制作工藝粗糙。
繁昌窯瓷器釉色及造型(蕪湖市博物館藏)
繁昌窯青白瓷制作除了在原料中加入富鋁的粘土類原料的“二元配方”的生產工藝特征以外,發現多種制瓷工具。有筒狀匣缽、漏斗狀匣缽、匣缽座、匣缽蓋、墊柱、支撐具(窯柱)、瓷蕩箍、支釘、墊珠、墊餅和墊圈等,說明采用多種方式燒制。大量的匣缽說明主燒方法是仰燒法,未見覆燒具和芒口器。80年代的調查中還發現一把折肩執壺標本和筒形匣缽粘連在一起,說明大型器或立件通常是一器一缽燒制。少量墊餅、支釘和墊珠的存在說明采用疊燒法,且僅限于小件器物,以駱沖窯為主。柯沖窯有目前我國保存較完整的宋代龍窯。駱沖窯在龍窯燒制的基礎上又開始萌芽分室龍窯的燒造形式。
匣缽裝燒柯沖窯采集、蕪湖市博物館藏窯具
墊餅(柯沖窯采集、駱沖窯采集、蕪湖市博物館藏)
漏斗狀匣缽上的薄釉
首先,青白瓷的創燒與傳承從時間上或可初見端倪。繁昌窯“是目前所知中國最早的青白瓷窯場”(《繁昌窯青白瓷集萃》)。創燒于五代,盛燒于北宋早中期,北宋中期以后開始衰落。主要燒制青白瓷,早期曾燒制白瓷。五代時期的工藝相當成熟,釉色淺淡白中泛青,胎質潔白致密,器形規整,在2013-2014年的發掘中得到進一步的證實。五代時期就已采用“二元配方”,宋代中后期因瓷土資源等問題衰落。景德鎮窯五代時期地層主要出土的是青瓷和白瓷[22],北宋前期和中期才是其青白瓷的創燒期[23],北宋中晚期是鼎盛時期,南宋時期開始嬗變直到元代衰退,也是在元代才開始使用“二元配方”[24]。
繁昌柯家沖窯遺址2013-2014年發掘出土五代青白瓷標本(一期即五代時期)
繁昌駱沖窯遺址2014年發掘出土青白瓷標本(五代時期)
其次,造型、工藝上有一定區別。繁昌窯總體器類較景德鎮窯單一、形體稍厚重,越早期胎質越是潔白堅實,中后期偏黃或灰,偏沙質,以素瓷為主,少量刻、印花卉裝飾;景德鎮窯器形更加豐富,大多胎薄色白質細糯,裝飾繁復,有刻花、劃花、印花、鏤空及捏塑技法,大多紋痕較深有凸凹感。繁昌窯釉色偏黃、偏青、少量偏灰,因為燒成溫度比較大釉色變化較大,大部分有開片,施釉一般是內滿釉,外下腹及足墻無釉或漏釉,底無釉;景德鎮窯釉色白中泛綠,釉層色澤如玉,晶瑩盈潤,一般內外壁皆滿釉。以上比較主要集中在北宋時期。繁昌窯北宋中期以后開始衰落,景德鎮窯在南宋前期還延續著輝煌,但是胎骨疏松、胎色泛黃,釉色也失透泛米黃。南宋后期器類減少、形體變矮、胎質疏松、釉色青白閃黃。
由于土質和工藝的不同,二者胎釉化學成分也有一定差異。景德鎮窯青白瓷發展繁榮應該主要與瓷土質優且豐厚,得以更深層次的發展有關。
安徽省古陶瓷博物館藏繁昌窯瓷器及部分底部圖
1、宿松縣北宋天圣三年墓出土仙人吹笙執壺及底部圖
2、紐約安思遠舊藏 3、1971年皖懷寧縣雷埠鄉騰云村宋墓出土
說到繁昌窯和景德鎮窯的關系又回到這只仙人吹笙壺,同樣是安徽省的藏瓷,同樣出土于安徽,1、3釉色均白中泛黃,釉面有開片,胎骨極為相似。2的釉色白、釉面乳濁且無開片,帽子和衣服上褐彩的裝飾也是采用堆貼,而不是1那種暈散。故1、3仙人吹笙執壺更接近于繁昌窯瓷器特征,推測應為繁昌窯而非景德鎮瓷器。仙人吹笙壺的藝術造型應該來源于漢代劉向所撰《列仙傳》中吹笙引鳳的神話故事。同樣的故事在不同窯場被引用和模仿應該是窯場之間的正常交流。
其三,二者相互影響相互交流。繁昌窯和景德鎮窯生產的瓷器同地甚至同墓共出現象普遍。景德鎮窯也深受定窯瓷器的影響。有學者認為景德鎮“被陶瓷界公認為青白瓷的創燒地”。[25]“在唐、五代、宋、元時期的這兩處窯場(繁昌窯和景德鎮窯),競相效仿,異地始燒”[26]。但學者們也普遍認為繁昌窯青白瓷的創燒年代早于景德鎮生產青白瓷的年代,景德鎮窯生產的青白瓷是受繁昌窯影響,屬青白瓷系列的繼續和發展。不管誰是起源,二者在造型、裝燒工藝等方面均有相似之處。景德鎮創燒期的器物特征和繁昌窯相近,有器類簡單、胎體較厚質粗、器身低矮、裝飾較少、釉薄而較混濁等特點。從收集和發掘的資料來看,兩個窯口有大量相似器形,比如折沿大缽、柳斗缽、葫蘆瓶、壺、盞托動物捏塑等。也都存在褐色點彩青白釉瓷器。在裝燒工藝上都是支釘、匣缽燒造,到采用墊圈或墊餅,再到墊缽燒造的發展改進歷程。且兩處窯址間距不遠。
繁昌窯和景德鎮窯址位置圖
安徽省博物院藏宋代繁昌窯四系瓜棱蓋罐、宋代景德鎮湖田窯影青釉四系蓋罐
從繁昌窯和景德鎮窯青白瓷罐的比較可知,雖然二者造型相似,但是景德鎮窯青白瓷釉色翠綠、晶瑩透明,胎土更堅實,比繁昌窯青白瓷更加成熟。
繁昌窯盞托(《繁昌窯青白瓷集萃》)
景德鎮湖田窯盞托(《景德鎮湖田窯址1988-1999年考古發掘報告》)
景德鎮古陶瓷博物館藏、景德鎮古陶瓷館(1972年景德鎮舒氏墓出土)、繁昌縣博物館藏
1972年景德鎮舒氏墓出土堆貼蝴蝶結紋執壺,胎、釉、造型與安徽出土的蝴蝶結執壺幾乎如出一轍,加上景德鎮館藏蝴蝶結紋執壺的存在,更加證明兩地青白瓷相互影響和交流之密。
1992年繁昌縣新港窯場出土、大英博物館藏品、紐約蘇富比拍品
至于繁昌窯鳳首壺,大概是模仿定窯白瓷鳳首壺,后各不同窯口相互模仿。目前窯址考古的情況來看,曾經明確生產過此類器物的窯口還有廣東西村窯、廣東潮州筆架山窯、福建將樂窯等。
總之,任何事物都不是獨立存在的。入宋以后,南唐國覆亡、繁昌窯優質原料減少、不再占據近都地理位置優勢、景德鎮優質原料等因素都推動了景德鎮青白瓷及青白瓷窯系的發展。[27]有學者通過分析瓷胎的化學組成,指出北宋中期繁昌窯瓷胎的主微元素化學組成均發生了較為明顯的改變,制瓷原料或胎料配方發生變化,是導致繁昌窯北宋中期產品質量下降并最終迅速衰落的主要原因。[28]翟艷艷還提出繁昌窯衰落原因之一是防御水災能力減弱,繁昌縣以沖命名的地方頗多,并列表說明北宋時期有兩次大水泛濫。[29]還有認為南宋時期是宋金交兵之地,由于戰亂導致制瓷業衰敗。[30]這些說法都有一定道理,優勝劣汰、新舊交替是歷史發展的必然。
4小結
本文對繁昌窯的研究現狀進行梳理,從其興起,以及和周邊窯口的比較對繁昌窯進行再探討。由特定裝飾和器形探討了繁昌窯和定窯、古宣州窯、景德鎮窯的關系。繁昌窯創燒于五代,可能是我國最早大規模燒制青白瓷的窯場,對研究我國青白瓷起源問題,具有重要意義。從考古發現看,繁昌窯第一期已經開始使用“二元配方”,是目前已知最早使用二元配方技術的窯場。推測繁昌窯青白瓷是仿燒定窯而來,和古宣州窯有相輔相成密不可分的關系,和景德鎮窯有傳承和交流并發展的關系。通過眾多學者不斷的調查、發掘和研究,繁昌窯的面貌越來越清晰。本文在此小議,期待更多的研究成果。
感謝萬斌老師的督促指導,以及周立、李旭等群友和同行的支持!感謝安徽省古陶瓷博物館提供資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繁昌縣博物館《繁昌窯青白瓷集萃》文物出版社,2013年11月版。
[2] 葛召棠《安徽省博物館在皖南進行歷史文物的調查、征集工作》,《文物參考資料》1954年第12期,180-181。
[3] 張道宏《試掘繁昌窯遺址》,《文物參考資料》1958年第6期,75。
[4] 胡悅謙《安徽江南地區的繁昌窯》,《東南文化》1994年增刊。
[5] 王業友《繁昌瓷窯址調查紀要》,《文物研究》1988年總第4期,152-160。
[6] 李輝柄《安徽省窯址調查紀略》,《故宮博物院院刊》1988年第3期。
[7] 安徽繁昌縣文物管理所:《安徽繁昌柯家村窯址調查報告》,《東南文化》1991年第2期;《繁昌窯器釉色及造型工藝》,《文物研究》1995年總第10期《中國古陶瓷研究會'95年會論文集》,71-80。
[8] 闞緒杭:《繁昌縣駱沖窯遺址的發掘及其青白釉瓷的創燒問題》,《文物春秋》1997年增刊,170-174。
[9] 中國科技大學科技史與科技考古系等《安徽繁昌縣柯家沖瓷窯遺址發掘簡報》,《考古》2006年第4期;《繁昌窯研究新進展》,《東南文化》2009年第三期,83-87;安徽繁昌窯遺址考古隊《安徽繁昌窯遺址發掘與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0年;楊玉璋《繁昌柯家沖瓷窯遺址研究》中國科技大學博士論文2006年;楊玉璋、張居中《試論安徽繁昌窯-2002年柯家沖窯址發掘的主要收獲》,《華夏考古》2006年第2期,96-112。
[10] 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繁昌縣文物局《安徽繁昌柯家沖遺址2013~2014年發掘簡報》,《文物》2016年第3期19-35;《安徽繁昌駱沖窯遺址2014年發掘簡報》,《文物》2016年第3期36-50;《安徽繁昌窯窯址調查報告》,《東南文化》2016年第1期66-76。
[11] 馮敏、李廣寧、凌雪等:《繁昌窯青白瓷初步研究》,《文物保護與考古科學》2004年16卷地期,29-32);楊玉璋、張居中《從繁昌窯青白瓷制作看“二元配方”工藝的產生》,《考古與文物》2006年第2期,89-92。
[12] 黃義軍:《宋代青白瓷的歷史地理研究》,文物出版社,2010年,107-119。
[13] 吳興漢:《試論包拯家族墓出土瓷器窯口及相關問題》《文物研究》1995年總第10期《中國古陶瓷研究會'95年會論文集》,28-34。
[14] 陳衍麟:《安徽繁昌縣老壩沖宋墓的發掘》,《考古》1995年第10期,915-929.
[15] 繁昌縣文物管理所:《繁昌縣鳳形村宋墓清理簡報》,《文物研究》2007年總第15輯,246-249.
[16] 懷寧縣文物管理所:《懷寧縣青樹嘴宋墓清理簡報》,《文物研究》2007年總第15輯,241-245。
[17] 楊玉璋、張居中等:《安徽繁昌窯研究新進展》,《東南文化》2009年第3期,85。
[18] 陳施、程幸:《論南唐崇儒之風與南方白瓷、青白瓷的興起》,《中國陶瓷工業》2012年10月第19卷第5期,29-31。
[19] 黃義軍:《唐宋之際南方的白瓷生產與青白瓷的生產》,《華夏考古》2008年第1期,113-119。
[20] 程夏玉:《懷寧出土宋代青白瓷執壺賞析》,《文物研究》2007年總第15輯,306-307。
[21] 朱銳、宋黎藜:《安徽宣州古窯址群調查報告》,《文物研究》2015年總第21輯,223-240。
[22] 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景德鎮民窯博物館:《景德鎮湖田窯址1988-1999年考古發掘報告》,文物出版社,2007年6月版,448。
江凌等:《五代時期景德鎮瓷業分布狀況及特征》,《滄桑》2010年1期,101-102。
[23] 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景德鎮湖田窯址1988-1999年考古發掘報告》,文物出版社,2007年6月版,448-465。
[24] 熊春華等:《景德鎮青白瓷起源與發展的探討》,《中國陶瓷》2007年11期,80-82.
[25] 黃平等:《青白瓷的始燒與命名》,《中國陶瓷》2009年第45卷第10期,72-74。
[26] 蔡毅:《關于景德鎮與繁昌青白瓷的討論》,《文物研究》1995年總第10期,81-83.
[27] 崔名芳、朱建華:《試析繁昌窯與景德鎮窯青白瓷發展之關系》,《東南文化》2016年第1期,98-104。
[28] 楊玉璋、張居中、昝義《安徽繁昌窯青白瓷化學組成的WDXRF分析研究》,《光譜學與光譜分析》第30卷第8期2010年8月,2295-2298;《繁昌窯青白瓷化學組成分析及其衰落原因考察》,《考古與文物》2010年第2期,105-108。
[29] 翟艷艷:《繁昌窯的興衰》,《東南文化》2009年第3期,88-92。
[30] 同⑤。
精彩回顧
《猛虎文化》公眾號子版塊
<文物考古> <玩藏天地>玩藏天地>文物考古>
<市場評論> <工匠精神>工匠精神>市場評論>
<中國美術> <西方美術>西方美術>中國美術>
<百家人物> <人文生活>人文生活>百家人物>
<學術思潮> <學藝初階>學藝初階>學術思潮>
tigerarts∣猛虎文化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