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樓下一位60多歲的阿姨來就診,“大夫我在體檢時候發現了頸動脈彩超有斑塊,怎么辦,我會不會以后得腦血栓啊?”其實我們不用過分擔心,需要進一步分析,下面談談如何合理看待頸動脈斑塊。
人們常常因體檢中頸部B超發現頸動脈斑塊。因此檢查中發現斑塊,也非常普遍。2020年5月,一項論文提出頸動脈粥樣硬化已經成為全球性疾病,2020年全球有近20億人,其中2.7億國人有頸動脈粥樣硬化。其實,頸動脈粥樣硬化非常普通,60歲以上的人群中幾乎人人均有,這是老年人血管的一種正常反應過程;40歲以上的人群中檢出率超過40%。隨著年齡的增長,血管功能逐漸減弱,大部分人的頸動脈都會出現斑塊。
正常的血管內皮細胞之間連接緊密,形成光滑的血管內膜。當高血糖、高血壓、吸煙、肥胖等因素導致血管內皮受損后,細胞間隙變大,血液中的脂質物質,尤其是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等成分入侵并沉積在內皮下,而血液中的巨噬細胞則將這部分異常成分進行清理,巨噬細胞吞噬脂質后變大形成“泡沫細胞”,此過程不斷重復,泡沫細胞堆積而形成斑塊。
《中國腦卒中防治報告(2018)》顯示,50%~75%的缺血性腦卒中由頸動脈病變所致,嚴重時可危及生命。有斑塊的人很多,有些人一生平安,有些人卻突然倒下,這其中有多種因素決定了最后的預后與結局。當被檢查出有斑塊,我們該怎么辦?答案是:不必見斑色變,但也不能忽視,而應科學對待。
我們既然知道斑塊的發展是人生中不可避免之事,而且是伴隨我們一生的事情,我們應該做好哪些生活方式,才能減緩斑塊的進展?
一些不良習慣的生活方式,可能加快了斑塊的生成。我們應該知道不良習慣有這些:
(1)抽煙喝酒
吸煙和大量飲酒是催化斑塊生成的獨立危險因素之一。吸煙的人,頸動脈更容易長斑塊。吸煙者的斑塊患病率為36%,明顯高于不吸煙者的28%。
(2)運動少
久坐不動會影響血液循環,導致血管內物質堆積,容易形成粥樣硬化斑塊。而運動可以促進血液循環,幫助身體排出廢物,增加血管彈性,減少斑塊形成。現代人因為生活水平提高,高糖、高脂類高熱量物質攝入,同時伏案工作時間長,運動少成為現代人的通病。
(3)經常熬夜
2019年2月,《自然》雜志上美國麻省總醫院發表的一篇文章指出,睡眠不足會增加炎癥細胞,這是導致動脈粥樣硬化的主要原因。而充足的睡眠可產生一種保護血管的激素,如果經常睡眠不足或者睡眠質量不佳的話,這種機制就會失效,增加動脈粥樣硬化的風險。
(4)肥胖
2019年,一項發表在《柳葉刀》上的研究長期追蹤3423名兒童的肥胖趨勢,結果顯示,肥胖青少年的動脈血管,在十多歲時就已經開始變得僵硬。體脂總量與動脈僵硬度呈正相關;持續體脂過高的人群動脈更為僵硬。動脈僵硬度高是動脈粥樣硬化一個明顯的信號。
目前可以按照以下方法做出初步決定:
(1)最佳治療為生活方式調節,必要時佐以藥物。生活方式調節包括:合理飲食,適當運動鍛煉,戒煙、限酒、規律的睡眠等。對于糖尿病患者嚴格控制血糖,高血壓、高血脂患者降低血壓、血脂治療。
(2)若頸動脈斑塊導致了頸動脈明顯狹窄(狹窄≥50%),其處理原則與確診冠心病或缺血性卒中相同,應該立即接受他汀治療,并且多數患者還應考慮接受阿司匹林抗血小板治療。其中,ASCVD患者根據不同的危險分層,LDL-C目標值不同。
(3)若頸動脈斑塊未導致明顯狹窄(狹窄程度<50%),則需要評估患者年齡、性別、肥胖指數、是否吸煙、是否存在心血管病或其他心血管病危險因素(糖尿病、高血壓、高膽固醇血癥、家族史等)。如果合并太多的心血管危險因素,建議服藥。
(4)對于單純的頸動脈斑塊,分析是否存在誘因,去除誘因后定期體檢,是否用藥仍需要個體化評估,分析支出與收益比,避免過度治療。
劉巖,沈陽市第九人民醫院內二科副主任醫師。擅長高血壓病、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合并代謝綜合征的診治,如冠心病、心絞痛、心肌梗死、高血壓、心力衰竭、各種心律失常合并糖尿病及脂代謝紊亂等的診斷和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