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5月29日是“世界腸道健康日”,旨在提醒人們注意身體發出的警示,注意身體健康。
當出現黑便,便中帶血,腹瀉,便秘等癥狀時,可能是您的腸道長了息肉。大腸息肉就是大腸黏膜突出到腸腔突出的贅生物,一般是良性腫瘤,但在活檢病理出來前,都是性質待明確。息肉有很多分類,有圓形、橢圓形、不規則形之分,有的有蒂,有的無蒂。有的單發,有的多發。其中病理分類:
(一)腺瘤性息肉
1.管狀腺瘤(癌變率5%)
2. 絨毛狀腺瘤(癌變率50%以上)
3.管狀絨毛狀腺瘤
(二)非腫瘤性息肉
1.幼年息肉
2.錯構瘤息肉
3.黑斑息肉
(三)炎性息肉(部分可癌變)
(四)增生性息肉
當息肉數量超過100枚,就可以稱之息肉病,例如家族性息肉病,為常染色體顯性遺傳病,癌變率最高可達80%。
1.年齡、飲食、生活習慣:結腸息肉的發病率隨年齡的增大而增高,一般建議40歲以上人群常規腸鏡檢查,做到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長期吃高脂肪、高蛋白、低纖維素者發生率較高,而吃蔬菜及維生素C多者較低。吸煙與腺瘤樣息肉關系密切。
2.炎癥刺激:腸道黏膜的長期慢性炎癥,可以引起腸黏膜上的炎性息肉。
3.遺傳因素:例如:家族性息肉病。一般直系親屬有相關多發息肉疾病的,建議其也定期腸鏡篩查。
4.其它因素:肥胖、免疫功能低下、冠心病、糖尿病、動脈粥樣硬化,息肉的發生率均高于普通人群。
一般是鋇餐或是腸鏡檢查,現在腸鏡檢查最常應用。
間斷性便血或大便表面帶血,多為鮮紅色,甚至大量出血;繼發感染可出現黏液或黏液血便,可有里急后重,便秘或腹瀉,也可有息肉脫出肛門,有些會出現腹痛,甚至腸套疊和腸梗阻癥狀。
當然也不是說出現上述癥狀你就一定是大腸長息肉了,也可能是克羅恩病、潰瘍性結腸炎甚至是大腸癌,這樣就需要到醫院在醫生指導下診斷和治療。
(一)內鏡治療。
包括高頻電切除、微波治療和激光治療等。內窺鏡治療較為安全,創傷小,適用于較小且未癌變的息肉。
(二)外科治療。
1.對于病理檢查證實有癌變或疑有癌變;
2.腺瘤較大,內鏡下無法切除或風險較高;
3.腺瘤呈廣基型,內鏡下切除風險較高;
4.腺瘤數量較多,且密集分布于某一腸段,內窺鏡下無法完全切除的。
(三)大腸息肉預后:
內鏡下大腸息肉切除后容易復發,需要根據病理情況,遵醫囑定期復查。
1.定期復查:根據病理、息肉數量、切除情況、遺傳情況等因素來決定隨訪時間。
2.改善飲食:禁辛辣、油炸、肥膩、高蛋白及刺激性食品,多食新鮮蔬菜及水果,戒煙戒酒。
3.適當運動:促進腸蠕動,控制體重。
4.保持良好心情。
孫浩,沈陽市紅十字會醫院(沈陽市老年病醫院)胃腸外科主任,主任醫師。中華醫學會沈陽胃腸外科及胸外科分會委員。從事普外科及腫瘤外科近30年,擅長各種普外科及各種惡性腫瘤相關手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