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看出中毒癥狀,但是不是中毒很多時候并不能定論,還得進行具體的尸檢,查出真相。古代通行的驗辨毒物的手段有兩種,一是“工具驗”,一是“活口驗”。
兩個甲骨文“蠱”字,都是杯子一類器皿里放了蟲、蛇一類有毒之物的樣子。
朝鮮一男子在馬來西亞吉隆坡國際機場遭遇“毒殺”, 經尸檢鑒定,是一種叫VX的神經毒劑令其斃命。“毒殺”在中國古代案例很多,從古籍記載來看,古人將“毒物”分為礦物性毒藥、動物性毒藥、植物性毒藥三大類型,而通行的驗毒手段則主要有“工具驗”、“活口驗”兩種。隋代的《諸病源候論》曾提出,銀器可測“不強藥”、“藍藥”、“焦銅藥”、“金藥”、“菌藥”等五種毒藥,南宋時更出現了第一部系統的法醫學專著《洗冤集錄》……
古代“毒殺”有哪些“毒物”?
《論衡》:“含太陽氣而生者,皆有毒螫。”
漢代畫像石中的案發現場驗尸圖(局部)。
何謂“毒”?東漢王充給出的說法是:“夫毒,太陽之熱氣也。”他在《論衡》一書中用專門一章《言毒篇》來討論毒物,并對已發生的毒殺現象作了分析和解釋:“天下萬物,含太陽氣而生者,皆有毒螫。”
對于毒物致死現象的調查,在傳說中的“三皇五帝”時期(相當于距今五六千年的新石器時代)已經出現。據晉皇甫謐《帝王世紀》,中華人文始祖之一的神農氏炎帝,當年曾“嘗味百草”。《淮南子·修務訓》更稱,炎帝在做藥物學調查時,“一日而遇七十毒”,可見在當時自然界的毒物分布十分廣泛。托名之作《神農本草經》在確定某一種藥物的功效時,首先評判其“是否有毒”。該書將藥物分為上、中、下三大類,中藥一百二十種“有毒”,下藥一百二十五種“多毒”。
到夏商周三代時期,官方已有專人負責毒物管理。周王朝由“醫師”負責此事,《周禮·天官》稱:“醫師掌醫之政令,聚毒藥以共醫事。”隋唐時,對能致人死亡的毒物有了進一步的分類,藥學家孫思邈《千金翼方》所記已超120種。現代藥物學將毒藥分為有機與無機兩大類,古代還沒有有機與無機的概念,分為礦物性毒藥、動物性毒藥、植物性毒藥三大類型。
礦物性毒物又叫“金石毒”,有砒霜、水銀、雄黃、雌黃、密陀僧等,動物性毒物有蛇毒、蝥毒、蠱毒、河豚毒等。植物性毒物更多,有鉤吻、烏頭、羊躑躅、莨菪子、巴豆、莽草、皂莢、杏仁、毒蕈等,這些在古代都曾被當過謀殺或自殺的毒物使用過,且較常見。不論是古代文獻還是古本小說,里面都可見到用這些毒物來自殺或謀殺、誤殺的案例,《水滸傳》中的潘金蓮就是在藥中摻入砒霜害死了親夫武大郎。
蠱毒則是一種相當古老的謀殺手段,在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中已找到了“蠱”字。由于蠱毒害人是通過巫術手段實現和完成的,具有神秘的宗教色彩,古人很忌畏這種毒殺方式,先秦時周王朝已設專人來防范蠱毒之害,《周禮·秋官》記載,庶氏“掌除毒蠱”。
古代如何判斷是否“中毒”而亡?
《洗冤集錄》:“凡服毒死者,尸口、眼多開。”
隋巢元方《諸病源候論》稱:“凡藥物云有毒及有大毒者,皆能變亂于人為害,亦能殺人。”那么,古人如何判斷一個人是否為中毒身亡?古人已積累了相當豐富的經驗,有具體的操作流程。一般來說,中毒身亡分為自殺、他殺、誤殺等,自殺就是民間俗話說的“尋死”,而他殺就是現代刑偵中所謂“謀殺”,誤殺則是意外事故。不論是尋死還是謀殺、誤殺,一經發現,在古代均要進行司法鑒定,即俗話說的“驗尸”。
驗尸行為在先秦時已出現,1975年12月在湖北云夢睡虎地發現的秦國竹簡中已有這方面的內容。但專門的法醫學著作到宋朝時才形成體系,現存第一部系統的法醫學專著《洗冤集錄》,就是由南宋法醫宋慈所撰。
《洗冤集錄》對各種死亡現象均有記述,可視為驗尸手冊。卷四《服毒》一章便詳談了中毒死亡后尸體的總體特征:“凡服毒死者,尸口、眼多開,面紫黯或青色,唇紫黑,手足指甲俱青黯,口、眼、耳、鼻間有血出。”意思是,中毒死亡的,一般都是張著嘴巴睜著眼睛,面孔烏紫或呈青色,嘴唇紫黑色,手指甲和腳趾甲都是青黑色,有的七竅流血。該書還將中毒死亡的驗尸分為多種情況,同樣是中毒,輕度中毒與重度中毒的尸體特征不同:“甚者遍身黑腫,面作青黑色,唇卷發皰,舌縮或裂拆、爛腫、微出,唇亦爛腫或裂拆,指甲尖黑,喉、腹脹作黑色、生皰,身或青斑,眼突,口、鼻、眼內出紫黑血,須發浮不堪洗……”而且,年齡大小、身體胖瘦、自殺與他殺等等,中毒時也都有所不同,甚至連空腹中毒與吃飽后中毒也不一樣:“有空腹服毒,惟腹肚青脹而唇、指甲不青者……”
古代驗辨毒物有哪些手段?
《外臺秘要》:“取銀匙若箸或釵含之,經宿色黑即是。”
遼代繪《神農嘗草采藥圖》。
看出中毒癥狀,但是不是中毒很多時候并不能定論,還得進行具體的尸檢,查出真相。古代通行的驗辨毒物的手段有兩種,一是“工具驗”,一是“活口驗”。
“工具驗”,就是借助他物進行測試。在現代相應的試紙測一下就有結論,古代沒有試紙,銀釵、銀匙、銀針這類銀制品是主要工具之一。《諸病源候論·蠱毒病諸候下》認為,銀器可測試“不強(詳)藥”、“藍藥”、“焦銅藥”、“金藥”、“菌藥”五種毒藥:“欲知是毒非毒者,初得便以灰磨洗好熟銀令凈。復以水楊枝洗口齒,含此銀一宿臥,明旦吐出看之。銀黑者是不強藥;銀青黑者是藍藥,銀紫斑者是焦銅藥。”唐王燾《外臺秘要》也認為銀釵驗毒十分可靠:“取銀匙若箸或釵含之,經宿色黑即是,不黑者非。”
“活口驗”則是讓動物吞食,或是涂抹于身上,測試是否有毒。由于“活口驗”可以迅速得出結論,古人多喜歡用雞、狗一類禽畜活口來吞食可疑毒物。活口驗并不考慮動物本身的生命安全,更殘忍的還有讓人來測驗。在早期,用奴隸、家仆來驗毒司空見慣。《呂氏春秋·僖公四年》記載,先秦時的晉獻公懷疑夫人驪姬送來的食物里有毒,便將酒灑到地上,地面馬上鼓了起來;將肉給狗吃,狗隨即倒斃。晉獻公怕有誤會,又讓身邊的宦官品嘗,結果也中毒而死,遂確認驪姬要謀殺他。一直到清末,皇家都流行“活口驗”。如給皇帝享用的飲食,侍食的太監要先吃,沒事了皇帝才開始用膳。需要說明的是,上述方法雖然在古代是一種通行的手段,但有時也欠科學,如銀變質并不一定就是有毒。
古代如何鑒別毒藥成分?
《景岳全書》:煤氣中毒“其尸軟而無傷”
清乾隆年間江蘇布政司刊本 《洗冤集錄》內頁。
古代驗尸,確定被毒死因并非難事,難的是弄清死者中了什么毒。即使現代有先進的化驗技術,要想很快得出毒物成分也非易事。但古人能從尸體特征上找出答案,令人驚嘆。《洗冤集錄》中便有不同毒藥致死后尸體特征的記錄,即便經驗不多者,對照后也可很快知道是被什么藥物毒死的。摘錄部分如下——
如果渾身上下、面孔、胸口都呈深青黑色,腹部膨脹,有的口里吐血,有的肛門瀉血,是中蠱毒死的。如果外加嘴唇燥裂,齒齦呈青黑色,則可能是吃了鼠莽草中毒的,這和中蠱毒死的樣子差不多,但不同的是,鼠莽草中毒要過一天一夜才見九竅出血。
腹部膨脹,有的上吐血,下瀉血,往往是中酒毒死的。如果一頓飯工夫,渾身就會出現許多小泡,呈青黑色,眼睛突出,舌上有裂紋,并生一些小刺泡,嘴唇破裂,兩耳脹大,腹部膨脹,肛門脹裂,指甲呈青黑色,就是砒霜或野葛(斷腸草)毒死的。當然,上述判斷也不一定完全準確,中毒有深淺,時間有長短,個體不同,便有差別。如《水滸傳》中就這樣描寫潘金蓮毒死武大郎:“(武大郎)口里噴出血來,但見指甲青,唇口紫,面皮黃,眼無光。”
古代毒物鑒定多是經驗之談,但許多觀察并不失科學性。如北宋寇宗奭《本草衍義》所記水銀中毒,會出現下血、溺血、唾血、肉痛癥狀。現代醫學研究證實,結腸、腎臟、肌肉、口腔等器官被水銀毒害后,就會出現這種現象。
明清時期,隨著一些新型毒物出現,毒物鑒別又有了新的發展。如明朝,煤氣(瓦斯,一氧化碳)就是一種新型的毒源。明朝時北京城燒煤燒炕多,煤氣中毒自然頻發。明醫學家張景岳在《景岳全書》中稱:“京師之煤,氣性尤烈,故每熏人至死,歲歲有之。”煤氣中毒鑒定:“其尸軟而無傷。”尸斑、肌肉呈櫻桃紅。毒氣殺人,古稱“入井死”。《諸病源候論·雜毒病諸候》稱:“凡古井、冢及深坑阱中,多有毒瓦斯,不可輒入。”這種毒盜墓者受害最多。鴉片中毒則是清朝始現的中毒現象。鴉片中毒多是急性中毒,驗查時可能假死。清王又槐增輯《補注洗冤錄集證》中曾提到開棺驗尸時的發現:“檢服鴉片尸骨,伏者居多,側者亦常常有之。平臥者甚少。”這即是假死復活后造成的。(文/倪方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