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聚力,2018中國類風濕關節炎診療指南矚目發布!
來源丨醫學界風濕免疫頻道
2018年5月24-26日,“第二十三次全國風濕病學學術會議”(下簡稱風濕年會)在福建省福州市召開。國內外眾多知名風濕病及相關專業學者到場進行專題報告,就風濕病及其相關的臨床及基礎研究問題展開探討。在本次風濕年會中,5月24日下午舉行的“2018中國類風濕關節炎診療指南”發布會備受矚目,成為本次年會的一大亮點。
圖:出席專家
左:北京協和醫院風濕免疫科主任曾小峰教授
中:北京協和醫院風濕免疫科主任醫師田新平教授
右:蘭州大學循證醫學中心GRADE中國中心執行主任陳耀龍教授
據了解,我國類風濕關節炎(Rheumatoid Arthritis,簡稱RA)指南自2010年以后一直未做修改,“2018中國類風濕關節炎診療指南”是七年來首次修訂的版本。與此同時,美國風濕病學會(ACR)、歐洲抗風濕病聯盟(EULAR)及亞太風濕病學學會聯盟(APLAR)等多個學術組織也在同一時間分別制訂或修訂了各自的類風濕關節炎診療指南。
此次修訂按照循證臨床實踐指南制訂的方法和步驟,基于當前的最佳證據,通過平衡干預措施的利與弊,給出RA診療推薦意見及等級。修訂后的2018版指南治療目標更明確、診療流程更清晰,治療原則更積極。在吸收國際最新RA治療指南意見的基礎上,新版中國RA指南更符合我國國情。
指南納入了2017年CFDA批準上市的創新藥物托法替布(JAK抑制劑),與生物制劑一起作為傳統改善病情抗風濕藥物(DMARDs)應答不佳的RA患者,對提高我國RA診療水平將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達標治療是治療原則 可改善患者預后
RA是一種慢性的、炎癥性的自身免疫系統疾病,可引發一系列癥狀,包括關節部位的疼痛和腫脹,并導致關節破壞。手、足小關節為易發部位。該疾病的發病原因目前未知,但醫學界普遍認定類風濕關節炎是一種自身免疫性疾病,由于患者的免疫系統錯誤地將自身正常的組織當作威脅并對其進行攻擊,而引發的一系列炎癥反應。
與2010年指南相比, 2018版指南明確提出RA達標治療(treat-to-target)的理念,并對不同階段的治療和監測給出推薦。所謂達標治療就是以病情緩解(包括臨床緩解和影像學緩解)作為治療目標,采取各種積極有效的治療,在一定時間內將炎癥或病情活動度降至較低水平或達到臨床緩解。目前,RA在臨床上依舊無法根治,但是通過達標治療可以有效的緩解癥狀和控制病情。
北京協和醫院風濕免疫科主任曾小峰教授表示當前我國RA管理面臨患者臨床治療效果不佳的現狀。一項全國多中心橫斷面調查研究結果顯示,中國RA患者的緩解率為8.6%,殘疾率約為50.3%。可見我國的RA緩解率與西方國家存在較大差距。因此我們經常告誡患者,一經確診,一定要及時給予規范治療。
通過規范治療的患者,疾病緩解情況較好,功能受限較小。臨床研究證實,治療1年時達到低疾病活動度或緩解的患者,在治療起始3到6個月時就已實現疾病低活動度??梢娭挥蟹e極改善RA病情才能更好改善患者結局。
靶向合成DMARDs藥物 二線治療獲益更多
但是在經過傳統治療后,依舊有大量患者存在不良預后。對此,指南上表明,傳統合成DMARDs單藥治療失敗的RA患者,特別是存在預后不良因素的患者,使用傳統DMARDs藥物聯合生物DMARDs藥物或靶向合成DMARDs藥物(托法替布)治療。
北京協和醫院風濕免疫科主任醫師田新平教授對此解釋說:“此次指南中提到的托法替布是一種口服JAK抑制劑,它屬于小分子藥物,作用于細胞內的JAK通路,是具有新作用機制的抗風濕藥。該藥物能夠抑制多種炎性細胞因子,從而達到治療RA的目的,具有快速強效、持續達標、多重獲益、安全性良好的特點。”
臨床研究證實,托法替布聯合治療可顯著改善患者的軀體功能。基于大量的療效和安全性數據,ACR、EULAR和新版中國RA指南推薦托法替布用于RA的二線治療。除此之外,它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與生物制劑相似,價格卻比生物制劑低,并且每天只需口服兩次,保存攜帶方便,無需患者去醫院注射,可以提高患者的治療依從性;另外,它服用兩周即迅速起效,極大地滿足了類風濕關節炎患者的治療需求,為患者帶來更多的臨床獲益。
最后,蘭州大學循證醫學中心GRADE中國中心執行主任陳耀龍教授強調,對RA治療未達標者建議增加其疾病活動度監測頻率。與常規監測相比,增強監測可進一步降低疾病活動度,延緩放射學進展,提高機體功能和生活質量,改善RA病情。
參考文獻:
[1]http://news.familydoctor.com.cn/a/201703/1771520.html
[2]SmolenJS,etal.The need for prognosticators in rheumatoid arthritis. Biological and clinical markers: where arewe now? Arthritis Res Ther. 2008;10(3):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