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經脈包括手三陰經(手太陰肺經、手厥陰心包經、手少陰心經)、手三陽經(手陽明大腸經、手少陽三焦經、手太陽小腸經)、足三陽經(足陽明胃經、足少陽膽經、足太陽膀胱經)、足三陰經(足太陰脾經、足厥陰肝經、足少陰腎經),也稱為“正經”。其中手三陰經是從胸走手,手三陽經是從手走頭,足三陽經是頭走足,足三陰經是足走胸。
對于初學者,記憶十二經脈各自的名稱還是有一定方法的,下面分享給大家。
當然,在此之間,得知道一些基本的常識。中醫上木火土金水對應的五臟是肝心脾肺腎,于之對應的六腑是膽、小腸、胃、大腸、膀胱。再加上心包對三焦即可。
對于陰經來說,陰氣程度越來越大的順序是厥陰--少陰---太陰;對于陽經來說,陽氣程度越來越大的順序是少陽---太陽---陽明。那么記憶的方法是怎么樣的呢?就是從木火土金水這樣一個順序來記憶,如下圖所示:
子午流注的順序是
● 手太陰肺經-->手陽明大腸經-->足陽明胃經-->足太陰脾經;
● 手少陰心經-->手太陽小腸經-->足太陽膀胱經-->足少陰腎經;
● 手厥陰心包經-->手少陽三焦經-->足少陽膽經-->足厥陰肝經;
十二經脈的流注是從手太陰肺經開始,陰陽相貫,首尾相接,逐經相傳,到肝經為止,從而構成了周而復始、如環無休的流注系統。將氣血周流全身,起到濡養的作用。
PS:圖片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