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是中國春秋時期戰國時期諸子百家中最重要的思想學派之一。 西漢初年,漢文帝、漢景帝以道家思想治國,使人民從秦朝苛政之后得以休養生息。歷史稱之為文景之治。 先是提出了「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再是遵從道家思想。 雖然道家并未被官方采納,繼續在中國古代思想的發展中扮演重要角色。魏晉玄學,宋明理學都揉合了道家思想發展而成。
佛教傳入我國后,也受到了道家的影響,禪宗在諸多方面受到了莊子的啟發。道家先秦各學派中,雖然沒有儒家和墨家有那么多的門徒,地位也不如儒家崇高,但隨著歷史的發展,道家思想以其獨有的宇宙、社會和人生領悟,在哲學思想上呈現出永恒的價值與生命力。 道家提倡自然無為,提倡與自然和諧相處。
道教:
其《老子》一書改名為《道德真經》
老子:(約公元前571年~公元前471
年)稱李耳
. 文化名人。老子的思想主張是'無為',
傳說:老子出生
胎于玄妙王之女理氏腹中。理氏在村頭的河邊洗衣服,忽見上游飄下一個黃澄澄的李子。理氏忙用樹枝將這個拳頭大小的黃李子撈了上來。到了中午,理氏又熱又渴,便將這個李子吃了下去。從此,理氏懷了身孕。理氏懷了81年的胎,生下一個男孩。這男孩一生下就白眉白發,白白的大胡子。因此,理氏給他取的名子叫“老子”。老子生下來就會說話,他指著院
“李就是我的姓”。
老子進入守藏室當官吏,有說他接的是父親的班。“守藏室之史”,也就是掌管國家文物典籍的史官,守藏室是周朝典籍收藏的地方,集天下之文,收天下之書,可以用汗牛充棟、無所不有來形容。一般人是不能隨便進入這樣的國家級“周王室典籍收藏重地”當管理員的。 老子在做守藏史官期間,博覽群書,這使他知識淵博、通曉古今;他十分注意講學問、修道德,成了當時有名氣的人。孔子慕名專程到雒陽問禮于老子。
公元前516年周王室內亂,王子朝將周王室典籍席卷而空,到楚國去了。老子雖不熱衷于周王室內的權力爭奪,但由他保管的周王室典籍被拿走了,新的周天子怪罪下來,以'失職罪”迫害老子。緊急時刻,老子騎了一頭青牛西行。
通輯老子的命令早已送達周王都雒陽的西大門新安函谷關,把守此關的官員叫尹喜,他是老子的崇拜者,也是個善觀天象的人,他看見一團紫氣從東方飄來,就知到老子來到,趕忙迎接。
尹喜將周天子簽發的逮捕老子的令牌讓老子看,告訴老子,如今哪里也不要去了,以免被抓住。不如先隱居在我這里,躲過風頭再說。 老子隱居于此,對尹喜的搭救很感激,閑下來寫下了著名的五千言。世人稱之為《道德經》,又稱《老子》或《老子五千文》。之后,尹喜安排送老子隱居到更隱避的地方。
老子遺留下來的著作,僅有《五千文》即《道德經》,也叫《老子》。原書分上下兩篇,上篇為《道經》,下篇為《德經》,合稱《道德經》。《道經》主要為宇宙論、本體論;《德經》主要為人生論和政
治論。
老子的思想具有極其強的思辨色彩,比如,他說,“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等,都具有樸素辯證法思想。
從16世紀開始,《道德經》就被翻譯成了拉丁文、法文、德文、英文、日文等。據統計,到目前為止,可查到的各種外文版的《道德經》典籍已有1000多種。如今幾乎每年都有一到兩種新的譯本問世。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統計,被譯成外國文字發行量最多的文化名著,除了《圣經》以外就是《道德經》。林語堂曾說,《道德經》是“外文譯本最多的書籍”。
第九章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
揣而銳之,不可長保。
金玉滿堂,莫之能守;
富貴而驕,自遺其咎。
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意譯:執持盈滿,不如適時停止;顯露鋒芒,銳勢難以保持長久。金玉滿堂,過度持有無法守藏;如果富貴到了驕橫的程度,那是自己留下了禍根。成就功業之后,不貪戀名利,不貪天功為己有,對人不帶著貪念,這是符合自然規律的做法。=====做事不要過度,要順其自然====缺二
據《史記》記載,公元前538年,孔子同弟子南宮敬叔一同去東周都城雒陽,在耳聞目睹了老子豐厚的學識后,孔子感覺受益頗深,孔子向他的弟子贊嘆老子說:“吾今日見老子,其猶龍耶。”
離別時,望著滾滾東流的河水,孔子感嘆,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東流之水奔騰不息,人之年華流逝不止。老子則認為,人生天地之間都是一體的,都是自然之物,不值得傷秋悲月。
和孔子相比,老子對人生的態度更加豁達,看問題的眼光更加超然,這也符合他順應自然,無為而治的心態。
孔子問禮于老子。老子向孔子深入闡述了圣人之道、修身之道、治國之道,揭示了宇宙萬物的變化規律。孔子受到極大的啟發和震動,他由衷地贊嘆老子猶如龍一樣,合起來為一體,散開來滿天彩霞,乘駕云氣而翱翔于陰陽之間,神秘莫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