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道》是由張前執導,王志文、左小青領銜主演的商戰劇。雖然距今已有10多年,但每隔一段時間再去看時,都會有不同的感悟。
這部劇在播出時并沒有引起多大轟動,但看過的人無不被王志文的演技所折服,更被其中的思想所震撼,在豆瓣的評分高達9.2。
這部電視劇改編自作家豆豆的長篇小說《遙遠的救世主》,它講述了與常人思維方式迥異的商業怪才丁元英,在操盤的私募基金被迫結束后,來到古城暫居。為了給刑警隊的女友芮小丹,在貧困村創造一個神話,策劃了格律詩公司和行業巨頭樂圣公司之間“以小勝大”的精彩商戰,從而讓負責音響加工的王廟村村民脫貧。
劇中不僅探討了哲學、人性、商業等多層次的問題,更重要的是,它還展現了社會文化背景、環境、學識對一個人的影響。
而所有的這些,將決定一個人的認知能力。
獵豹CEO傅盛曾在一篇文章中提到,人們大致分為四種認知層次和境界:
第一種:不知道自己不知道
第二種:知道自己不知道
第三種:知道自己知道
第四種:不知道自己知道
人們處在不同的認知狀態,即使面對同樣的信息,也會做出不同的選擇。
接下來,我們就從劇中的四個主要人物,來分析四種認知狀態對一個人的影響。
處在這種認知層次的人,會以為自己什么都知道,是一種自以為是的認知狀態。
葉曉明在古城開了一家音響店,為人熱情。機緣巧合下,芮小丹要求他上門,照著丁元英的音響給自己配置一套。他在上門后,僅憑一套音響就識別出了丁元英是高人,于是穿針引線,讓丁元英為王廟村脫貧致富出謀劃策,打造了后續“殺富濟貧”的現實神話。
從中可以看出葉曉明有一定洞察力,慧眼識人,能夠及時抓住機遇,懂得借助高人的力量,是一個聰明人。
但也正因為聰明,使他一葉障目,自以為自己什么都知道。他雖然清楚丁元英是高人,但還處處懷疑。當他的認知能力有限,無法看懂丁元英的布局時,他就滿腹牢騷,和屬下劉冰倒苦水,擾亂“軍心”。
最后,當他收到競爭對手的起訴書時,為避免遭受牽連,連夜退股。他以為自己什么都看清了,退股是最聰明的做法,殊不知,聰明反被聰明誤,其實在丁元英的布局中早有應對之法。
在葉曉明選擇退股的那一刻,他就成了“爬到井沿看一眼,又掉下去的人”。
現實生活中,很多人都處于葉曉明這一層的認知狀態,自作聰明,只愿意用自己的眼光和思維方式去思考事物,不愿意跳出固有的思維圈,面對不同的觀點和做法,不能理性客觀地思考和看待,常常因此栽跟頭。
人貴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不知道,并打心底里勇于承認,便是認知層次的一次躍遷。
在劇中,歐陽雪的特點是堅強,能吃苦。從擺混沌攤開始,沒有親人,一個人奮斗到能開一家酒店,一年賺幾十萬,不得不讓人佩服。
最主要的,她非常有自知之明,她知道自己除了酒店,其他的什么都不懂。所以在投資了王廟村后,并不參與管理,選擇完全相信丁元英,專業的事交給專業的人、認知格局更高的人去辦。
當葉曉明他們退股后,歐陽雪知道自己管理不了音響公司,便想到了交給肖亞文管理,在和肖亞文商談這個事時,她說:“我就認一個傻理兒,守住餐館就能活命。別的事再好,我去做可能會餓死。”
對自己不熟悉的領域有敬畏之心,知道自己的認知局限,從不耍小聰明,這樣的品質對普通人已難能可貴。
而如果能在認識到自己不足的基礎上,更進一步,去努力學習,提升自己的認知,不斷升華自己,一定會成長地更快!
全劇的靈魂人物:丁元英,是“知道自己知道”認知層次的代表。
關于女性,他認為“ 女人是形式邏輯的典范,是辯證邏輯的障礙”,他“無意摧殘女人,也不想被女人摧殘”,所以選擇遠離。
關于傳統觀念,他認為其死結就在于一個“靠”字上,很多人從最初就處于“等、靠、要”的狀態,“期望救主、期望救恩”,這與自己的觀念相沖突,他覺得自己顯得格格不入,所以選擇找一個清凈的地方待著。
關于扶貧王廟村,他知道那是“強力作用的殺富濟貧”,是“破壞性開采市場資源”,所以在創建格律詩公司前,先去五臺山問道,以求心安。
丁元英能夠看清事物的底層邏輯,抓住事情的本質規律,并且不斷思考和探索,最終為我所用。
他的好友,正天集團的總裁韓楚風評價他說:“丁元英是一個明白人。”
明白人,就是“知道自己知道”,不僅對事物邏輯能夠看得更深入,也對自己有清晰的認知。既不妄自菲薄,也不妄自尊大;既不隨波逐流,更不固步自封。
芮小丹,是整部電視劇里活的最自在、最灑脫的一個人。
她已經取得德國永久居留權,卻毅然選擇回國,到一個小城去當警察。這在很多普通人眼里難以理解,覺得是病態。
面對愛情,她覺得:既然控制不了,那就愛吧,即便后面可能是地獄。她對愛不貪不癡,不去駕馭,不幻想天長地久,覺得擁有過就足夠,這也和普通人想的不一樣。
但丁元英卻讀懂了她:她并非傻,更不是無知,而是“自性自在,不昧因果”,該拿則拿,該放則放,是一種真正自在的狀態。她活得不是簡單,是奢侈,是真正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是放下一些東西后的得到。
雖然芮小丹對自己這種狀態渾然不知,并沒覺得有什么特殊的地方,但丁元英卻看得一清二楚,用丁元英的話說,芮小丹是“自性本來,無須知道。'
在芮小丹和丁元英關于文化屬性、職業、哲學問題的探討中,芮小丹的很多見解都要更深刻,讓丁元英這個明白人都自愧不如。
處在這層認知境界的人,對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獨到的見解,但不鉆牛角尖,作為能作為的,不作為不能作為的,是認知的最高層次。
人與人之間最大的區別,就是認知能力的不同。
如果把認知狀態分為四層,那么技術和能力的累加,只不過讓我們在一個層次中不斷提升,而只有認知能力的轉變,才能讓我們實現躍遷。
認知能力,就是解讀信息的能力。在小說里,格律詩公司被競爭對手訴訟,面對同樣的信息,葉曉明看到的都是風險,急忙退出,而肖亞文卻看到的是機會,果斷地收購了葉曉明他們的股份,成為了公司的大股東,官司勝訴后,讓肖亞文坐收漁利。
獵豹CEO傅盛說:認知的本質就是做決定,人和人一旦產生認知差別,就會做出完全不一樣的決定。
從葉曉明他們退股可以看出,即使有一個好的機會放在面前,當你的認知能力不足,也是無法把握住的 。
所謂成長,其實就是認知升級。我們要不斷打破自己的認知邊界,突破自己的認知局限,從而實現認知層次的提升。
而這就需要我們敢于自我否定,假設自己無知,保持一顆空杯心態,不斷學習,不拒絕改變,我們才會真正成長,才有實現認知升級的可能。
當你的認知提升了,你就會看到一個嶄新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