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是我國的國粹,是我們祖先在幾千年的歷史中發展建立起來的醫學體系。
如今,由于中醫在治未病,治慢性病方面擁有西醫無法比擬的優勢而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青睞,養生作為一種治未病的手段也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各大中醫醫療機構也一年比一年熱鬧。
但是仍然避免不了許多爭論的接踵而來。本文也不討論這里面的爭論,主要是跳出爭論對未來中醫的發展做出展望:
1中西醫結合將更加深入
隨著時代的發展,中醫必定會和西醫越來越多的合作和相互學習。西醫的優勢是標準化,強調共性,效率高,見效快,能迅速解決最痛苦的癥狀;中醫的優勢是辨證論治,強調個性化,重視人文關懷,療效穩定,注重養。
今后中國的醫院發展很可能會讓中醫院西醫院逐步融合,最終中西醫生將在同一個科室共同工作,發揚各自的優勢,共同促進疾病的治療。比如手術患者,中醫在術前調理身體內環境,增強抵抗力;西醫自然是做手術,并且快速響應病人的緊急情況;術后,中醫處理善后,鞏固療效。
2與現代技術相結合將更緊密
中醫需要與現代技術相結合,這也是必然的結果。其實在中國古代,中醫的治療手段也是隨著時代在進步的,更何況是科技日新月異的今天?
在不遠的將來,我們可能會在醫院甚至家里接觸計算機脈診,計算機舌診等,其實現在已經有這些技術,但今后會逐漸深入日常生活。云計算,大數據作為現在科技界最時髦的兩個詞,對疾病,氣候,溫度濕度等的統計和預測會給中醫醫生很大的提示和預警。
再如現在如火如荼發展著的互聯網醫療,相比醫院的擁擠和排隊,在家輕輕松松得到診斷和建議多開心,關鍵這也是未來的趨勢,小病自治,大病醫院治。
3中醫理論可能得到更多的科學研究的支持
中醫超越科學,但超越不了人們的思維,總是有人用科學霸權去評判中醫是“偽科學”。確實,中醫沒有嚴格的科學理論,但科學無法證明,并不代表就是“偽科學”,如MZD所強調:“中國對世界有很大貢獻的,中醫盡管有些道理還說不清,但行之有效就是真理!”
隨著實驗技術的提高,很多中藥已經被證明具有某些有效成分,這不就是科學么?我們有理由相信,會有那么一天,中醫學的各種理論比如經絡,臟象,脈象等學說會得到科學研究成果的有力支撐。
4各家學派互相爭鳴的時代可能會重新來到
在中醫漫長的發展過程中,在很長一段歷史里,在中國存在著多個中醫學術學派,比較著名的有傷寒派,溫病派等。各個學派在互相的爭鳴和滲透中涌現了一批又一批著名醫家,是中醫學術發展的強勁動力。
那么如今,情況實在不容樂觀,中醫學術特色的淡化,流派逐漸斷層甚至消失,這對中醫未來的發展非常不利,甚至有可能停滯不前。由于中醫本身的特點和博大精深,在一定程度上它需要有各家流派,各自在特定的領域上獨樹一幟,而不是近幾十年來所表現出的越來越沉寂,越來越死板。所以,未來中醫如果發展下去,學術流派應該會重新開始涌現和活動。
5中醫將走向世界,最終走進每一個家庭
前面半句已經上路,后面半句將是未來的趨勢。中醫的很多理論和治療手段已經在全世界范圍內得到認可,不少國家的孔子學院開始開展中醫學教學,孔子中醫學院開始在各國拔地而起。
西醫受制于醫療器械很難真正走進家家戶戶,但中醫只需少量的基本知識就可以在日常生活中靈活運用,至少在簡單辨證、養生、膳食、日常用藥、治病于未然以及保健等方面都是具有極大的指導作用。結合之前說到的和現代技術,很多理論和手段會像常識一樣深入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