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醫藥熱度再升級!3天2個“大動作”!國辦首次出臺專項文件!》我們知道:
7月10日,全國醫學教育改革發展工作會議在北京召開。國務院總理LKQ作出重要批示,指出:人才是衛生與健康事業的第一資源,要進一步健全醫教協同機制,堅持中西醫并重。國家衛生計生委主任李斌同時提出,要進一步加強中醫藥人才培養,持續提升中醫藥人才培養的數量和質量。
7月11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深化醫教協同進一步推進醫學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在四個方面明確了14項重點改革任務,50多條政策舉措。而“加強中醫藥人才培養”更是單列一大項,并分類貫穿于其他重點任務。
其中,“西學中”要形成制度化,一時間,在醫療界引發熱議。
《意見》指出:建立完善西醫學習中醫制度,鼓勵臨床醫學專業畢業生攻讀中醫專業學位,鼓勵西醫離職學習中醫。鼓勵扶持民族地區和高等院校開辦民族醫藥相關專業,支持有條件的院校開展民族醫藥研究生教育。
目前,中醫、西醫和中西醫結合醫生是中醫界并存的三類人才結構,根據調查發現,其實,不少西醫畢業的學生進入中醫院工作后對中醫的學習需求迫切。尤其是基層西醫醫師,許多都對中醫產生了濃厚興趣,轉而投向中醫的懷抱。
因為中醫藥在治療很多疾病方面的神奇療效是西醫不可比擬的。如糖尿病、高血壓等這些西醫認為必須終身服藥的疾病,純中醫就治愈過很多患者,免除了終身服藥;一些日常簡單,西醫反復治療無效的疾病,中醫也可能一兩副藥就解決了;或者一些疾病西醫束手無策,但是中醫卻能輕易治愈……
相關數據也有統計:現代醫學遇到了難以逾越的發展問題:人類4000多種常見病,90%以上無藥可治;7000多種罕見病,99%以上無藥可治;惡性腫瘤已占人類1/4死因,很大一部分治了不如不治。
所以,著名西醫樊代明才會表示,現代醫學發展之路有些走偏了,離“科學”越來越近,離“病人”越來越遠;醫學研究越來越糾結于微觀,離整體越來越遠。現代醫學需要向中醫藥學學習,來幫助自己“糾偏”。
MZD也早就說過:“西醫是要學習中醫的。”他認為中醫藥學是一個偉大的寶庫,應當努力發掘,加以提高。西醫經常學習中醫,可以把中西醫的界限取消,成為統一的新醫學,為全人類做出更大的貢獻。
總之,“現代醫學應該向中醫學習”,已經成為不可否認的事實。西醫轉而學中醫也才更有說服力,這也更加證明了中醫的優勢,和必須受到重視的資本。
專家指出,文件的頒布對基層西醫學習中醫無異于一劑興奮劑。相信將會出臺更加可行性的方案來保障西醫學習中醫。有了這個保障,今后學習中醫和使用中醫的底氣就更足了,一旦西醫醫生掌握一些中醫技術,那么在保障人民健康的工作中將是如虎添翼。基層有志于學習中醫的醫生該抓住學習機會,讓自己多一份能力。
并建議,應該敞開西學中的大門,每年開展西學中學習班,這樣能夠更好地培養和發現中醫人才,讓中醫造福更多人類。
社會上也早已有了踐行案例。例如,湖北省中醫院與湖北省中醫藥大學就聯合舉辦了“西學中”培訓班。他們中有醫院院長、西醫博士、碩士以及高年資醫生,希望通過系統地學習更好地服務大眾健康。
浙江省中醫藥學會也曾舉辦過西醫人員學習中醫高級培訓班,學員都為縣市區基層醫院的院長及第一線的副高職稱西醫學科帶頭人。
相信,隨著“西學中”的提倡,學習班的踐行,未來會有越來越多西醫轉投中醫,中醫師的隊伍會越來越大,為更多的百姓送去福音。
據《人民日報》報道,其實,西醫學中醫始于上世紀50年代。我國第一位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得者屠呦呦、中國科學院院士陳可冀和中國工程院院士李連達等都是“西學中”的典范。
近年來,國家也出臺了相關政策,提倡“西學中”。例如:2016年2月,國務院發布的《中醫藥發展戰略規劃綱要(2016-2030年)》,明確提出,鼓勵西醫離職學習中醫,加強高層次中西醫結合人才培養。
2017年1月9日,國務院印發的《“十三五”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規劃》中,同樣特別提出“鼓勵西醫師全面、系統學習中醫。”
而7月1日已經正式實施的《中醫藥法》,也有相應指出,國家鼓勵中醫西醫相互學習,相互補充,協調發展,發揮各自優勢,促進中西醫結合。
不過,相關人士分析,以前雖然一直提倡“西學中”,但多是號召和鼓勵,此次是國辦首次出臺專項文件,特別指示西學中要形成制度,可見國家對此的高度重視。
一位轉學中醫的西醫說的好,“中醫總能在我最思路窮盡的時候,給我帶來柳暗花明的驚喜。”所以,“讓中醫流行起來吧!”這不僅僅是中醫界的呼聲,在西醫界也是聲響不止,這是大勢所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