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瑜是吳國大都督,統領吳國三軍,是個心懷大智慧的人物。
但是最終卻吶喊著:“既生瑜,何生亮?”含恨而死。
一個人的“心性”足以定成敗,甚至比天分、資源、運氣等因素更為重要。
鬼谷子曾說:遇橫逆之來而不怒,遭變故之起而不驚,當非常之謗而不辨。
如果周瑜能參透這三句話,定會是一個不一樣的結局。
淡定就是“遇橫逆之來而不怒”。
俗話說:“怒從心頭起,惡向膽邊生”。
人在憤怒之時很容易失去理智、亂了方寸,從而做出許多錯誤決定。
明末滿清大軍壓境,江山岌岌可危,在前線領兵的袁崇煥是明朝唯一的希望。
然而皇太極一個反間計,崇禎盛怒之下就信了袁崇煥投敵,將他錯殺了。
結果,崇禎成了亡國之主,后悔莫及再想翻盤,卻再無可能了。
不管局面如何糟糕,只要冷靜、淡定,仍有翻盤的希望。
頭腦冷靜的人善于控制局面,遇事要控制情緒,就不容易陷入被動。
漢初著名軍事家韓信,自幼心懷家國抱負。盡管出身市井,卻經常將佩劍帶在身上。
有個殺豬的在街上攔住韓信,向他挑釁:“你要是有膽量,就拔劍刺我;如果是懦夫,就從我的褲襠下鉆過去。”
韓信雖憤怒,但自知若真拔劍傷人,難免吃虧。于是忍一時之怒,甘受胯下之辱。
而后的幾年,他將心思放在個人成長上,短短幾年內建功拜將,最終成為一方諸侯。
面對令人憤怒的境況,淡然處之,更有助于我們把主動權握在自己手中。
遇橫逆之來而不怒,人就很難被擊敗。
從容就是“遭變故之起而不驚”。
從遇到突發事件時的應變能力,不僅能看到一個人的成就,能凸顯出一個人的格局和心智。
在《三國演義》中,司馬懿率領了15萬大軍。諸葛亮缺兵少將,不過只有哀兵2500人。
情勢危急,諸葛亮臨危不亂,大開城門,僅憑著一人、一琴、一曲,就嚇退了司馬懿所率領的千軍萬馬。
一個空城一座,卻還能從容不迫;一個兵強馬壯,偏偏驚疑不定。諸葛亮唱的這出“空城計”,就這么打贏了一場漂亮的心理戰。
蘇洵曾說:“泰山崩于前而色不變。”
在面對變故之時,誰更從容、格局更大,誰就能獲益。
百度創始人李彥宏,在不久前的一次有關AI開發的演講中,突然被人潑了一頭冷水。這突如其來的變故震驚了所有人。
就當大家不知所措時,李彥宏卻擦了擦臉上的水,幽默地說到:“大家看到,在AI前進的道路上,還是會有各種各樣想不到的困難出現。”
現場觀眾聽罷,紛紛為他鼓掌打氣。李彥宏應對得不急不躁,使得演講順利進行。
“從容”二字說來容易,但卻是強者的標配。
做到“遭變故之起而不驚”,自然成就斐然。
坦然就是“當非常之謗而不辨”。
受到無理指責或誹謗時,不爭辯、不反駁,坦然自若方顯大家風范。
林肯是鞋匠的兒子,在某些勢利眼看來,出身著實不高。
他當選美國總統時,曾有參議員出于嫉妒,拿出身來羞辱他。
林肯非但沒表現出窘迫,反而坦然承認。他贊美父親的偉大和優秀,還表示,自己做總統的表現,一定比不上父親當鞋匠那么優秀。
他的誠懇真摯被眾多參議員接納和認可。
只要人格足夠偉大,流言惡語掀不起多大的風浪。
“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老先生,近些年總被惡意中傷。買手機被罵、摸豪車被罵。國家獎勵給他一處別墅,當然更要被罵。
自己的研究成果喂飽了一群白眼狼。若換成別人,恐怕會心生怨懟。
可袁老先生連搭理都欠奉。他把別墅改成了科研中心,培育出了能用海水種植的耐鹽堿水稻。
至于噴子們在罵什么,他只是淡淡回復:“我日日下田,而已。”
“身正不怕影子斜”,你若心中坦然,又何需與小人論短長?
這就是“當非常之謗而不辨”的非凡氣度。
如此看來,成功絕非偶然。
人與人的絕對差距,并非財富、地位、資源,而是“心性”。
鬼谷子的三句話,教的正是“心性”:淡定自若、從容大氣、坦然平和。
若能做到,人生必將盛放。
而你若盛開,蝴蝶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