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許是物質世界泛濫了,人們越來越孤獨?;蛟S是現實形式太泛泛了,人們越來越追求簡單淡泊了,或許是功利的人與事太思空見慣了,所以,很多人靈魂深處渴望一位知己。
知己不是知音,知音只要是走入對方精神世界就好,而知己卻如在人來人往中遇見了另一個自己。用心悉心傾聽、用懂默默會意、用靈魂去琴瑟和鳴。
女人渴望藍顏知己,在他面前忘記俗世的累與倦,仿佛又回到了未嫁時的模樣,清水出芙蓉,嫩芽初綠般,得到欣賞、贊美,煥發自信、活力。著名演員赫本的一生有七次婚姻,最后在一位知己手中告別人世。
“低俗”的人不會有知己,小人趨于利,永遠不會懂知己的高度;
“浮躁”的人不會遇見知己,因為,人潮人海里,早已丟了自己,何求知己。
“淺薄”的人,不會留住知己,縱是遇見也無法停留。
“士為知己者死”,既強調了知己的高貴,又闡述了若沒有一份這樣的果敢與堅持,“知己”二字也會永遠的在天邊遙不可及。
靈魂知己,可遇不可求?;蚴牵松?、或是來世?;蚴乔奥贰⒒蚴沁h方?;蚴怯肋h的擦肩而過。也或許是“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