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黎民指的是蚩尤的族人,百姓指的是什么?怪不得后世都稱百姓
首先要明確的一點是古代人民稱為“百姓”并不是因為《百家姓》,因為《百家姓》成書于宋代,可宋代之前早就有了“百姓”的稱呼,是“百姓”在前,《百家姓》在后。
而“百姓”這個統稱又通常與“黎民”放在一起,電視劇中我們沒少聽到過“黎民百姓”的稱謂,但這個詞出現的時間是在春秋時期,在春秋時期之前,“黎民”和“百姓”乃是兩個分開的詞,代表的是兩種人。
許多人都知道,“黎民”一詞出自上古時期的“九黎族”,也就是蚩尤的族人后代,據《山海經》中記載,四千多年前,黃河流域的黃帝部落和炎帝部落結成聯盟,共同打敗了蚩尤,而蚩尤的族人來到炎黃部落后被稱為“黎民”。
然而“黎民”這個稱呼在當時并不雅觀,因為蚩尤的族人是以戰敗的“奴隸”身份被稱為的“黎民”,這個帶有階級區別的詞匯直到春秋時期才告一段落。
可想而知的是“黎民”代表著蚩尤的族人后代,那么“百姓”自然代表炎黃部落的民眾,那為何要用“百姓”的稱謂呢?
其實炎帝和黃帝之間的聯盟并不牢固,打敗蚩尤之后兩個部落很快便發生了沖突,最終黃帝打敗了炎帝,統一了兩個部落,而當時的部落都是由氏族組成,炎黃兩個部落加起來大約有一百多個氏族,每個氏族又各有自己的姓氏,所以炎黃部落的族人被稱為“百姓”。
西周的奴隸制社會時期,“百姓”一直都是貴族的象征,而這個時期的“黎民”有的是自由身,有的則是奴隸,總得來說“黎民”和“百姓”完全是兩個對立面。
但春秋末期這種對立發生了微妙的變化,隨著土地私有制的出現,宗族世襲制度被破壞,“百姓”的地位大大降低,他們中的許多人的地位下降到了“黎民”的行列,也正是因此“黎民百姓”成了后世的統稱。
然而“百姓”這個詞至今我們仍讓沿用,但“黎民”單獨拿出來的話卻很少有用的地方,這又是什么原因呢?
相傳“九黎”之所以被稱為“九黎”是因為由“九夷”的相似音演化而來,而“九夷”是伏羲的九個后裔支族,一直生活在東方,我們肯定聽說過“東夷”。
上古時期這九個支系活躍在今天的山東、山西、河北一帶,直到一千三百年后蚩尤的出現,有一種說法是蚩尤是炎帝姜黎的后人,他帶領自己的族兄兼并了“九夷”成為了九黎國的國君,因此他的部落融合了炎帝姜黎的后代和伏羲的后人。
還有一種說法,在阪泉之戰中炎帝姜榆罔戰敗,九黎族被一分為二,一部分追隨炎帝遷往潞國,而另一部分追隨蚩尤仍在原來的駐地,兩支后裔中都以“黎”作為姓氏符號,形成了彝族中的黎氏。
而伏羲的一支后裔中,經過不斷的繁衍成為和華夏眾多民族中的“漢族”,并且不斷壯大。
結合種種說法,我們是否可以做出這樣的一個猜測,炎帝本就是九黎族人,也就是伏羲的后人,而黃帝贏得勝利之后,事實上炎黃部落也有一半的九黎人,也就是伏羲的后裔,在炎黃陣營的人后來統稱為“百姓”其中包括那部分九黎人,而蚩尤部落的九黎人后來則被稱為“黎民”。
后炎黃子孫中發展出了華夏最主要的民族“漢族”,追隨蚩尤的九黎族人則發展成了其它的少數民族,如彝族、苗族等等都有有關九黎的傳說,作為華夏民族的主體,自然沿用的是“百姓”的稱呼,即使后來黎民和百姓不分彼此,也習慣性的用“百姓”稱呼。
從中也可以看出,華夏所有民族都是密不可分的一個整體,因為追根溯源,我們有著同樣的根,不管黎民還是百姓,都有著共同的祖先:伏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