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的民族有自己不同的醫學,不同的醫學有自己獨特的診治病人的方法,比如現代醫學就是人們通常所說的西醫,最早確診疾病并不是靠CT、MRI這些現代醫學器械,而是靠著視、觸、扣、聽來確定病人的體征。作為流傳幾千年的中醫學,更是有自己的一套診病體系,那就是常常提到的望、聞、問、切。
中醫的望聞問切,被一些人神化,被一些人鄙夷,那它到底是什么樣的呢?究竟是有其理論依據,還是只是夸大忽悠而已?
《難經》里面最早記載了望聞問切,提到“經言,望而知之謂之神,聞而知之謂之圣,問而知之謂之圣,切脈而知之謂之巧”。
?
“望而知之者,望見其五色,以知其病”,望診是中醫四診中的第一步,望,就是對病人的神、色、形、態、舌象等進行有目的的觀察。《靈樞》言“視其外應,以知其內臟,則知所病矣”,人體一旦生病,會很快表現出來。比如面部的五官:目、舌、口、鼻、耳,都會反映疾病。中醫認為人體五官對應五臟,肝主目,心主舌,脾主口,肺主鼻,腎主耳,所以五官還會反映出相關臟腑的疾病。比如眼睛常常干澀、腫痛,往往不僅是眼睛出錯,也可能是肝臟問題,調養好肝眼睛就會恢復;又比如腎不好,腎精不足的人會有耳聾、耳鳴的癥狀,補腎填精治療后癥狀就會消失或減退。中醫的望診中最重要的是舌診,從舌頭的顏色、質地,舌苔的顏色、薄厚來判斷疾病對應的臟腑、深淺、病邪的種類。當然,除了舌診外,還有望神色、望形態等。
?
“聞而知之者,聞其五音,以別其病”,聞診包括聽聲音和嗅氣味,人體生病之后語言氣息的高低、強弱、清濁、緩急都會發生變化,而且一些特殊的疾病會產生特殊的氣味,通過這兩項可以進一步鑒別疾病。
?
“問而知之者,問其所欲五味,以知其病所起所在也”,問診是通過詢問病人的病史,起病原因,發病經過,自覺癥狀,飲食喜惡,再結合其他三診來綜合分析判斷,《素問》說“必審問其所始病,與今之所方病,而后各切循其脈”,醫家看病時必須問診,病人看病時也必須如實交代病情和其他相關的問題,這樣才能方便大夫判斷鑒別。
?
“切脈而知之者,診其寸口,視其虛實,以知其病,病在何臟腑也”,切脈是中醫四診中被傳得最神奇的一診,所謂的切診也就是所說的拿脈,大夫常常拿按手腕處的寸口脈藉此了解病情。中醫以食指、中指、無名指三指號脈,分別拿捏寸、關、尺三部,左右的寸關尺各自都反映不同臟腑的精氣。人體正常的脈相稱之為平脈,跳動柔和有力,節律一致,一呼一吸之間跳動四到五次。按照跳動的次數、快慢、深淺等,可以歸納為20多種脈象,不同的脈象所反映的疾病不同。當然,切脈從來都不是神奇到能單獨地確診疾病,一定要結合其他的三診。切診也不是只有寸口脈一種方式,還有人迎脈、趺陽脈等。
?
中醫學的望聞問切是流傳幾千年的經過實踐的方法,有人不解中醫卻質疑它的有效性,也有人盲目夸大欺騙群眾,諸多見解,不如自己親自了解,一探真偽。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