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黃魚( Larimichthys crocea),硬骨魚綱,鱸形目(Perciformes),石首魚科(Sciaeni-dae),黃魚屬,又名黃魚、大王魚、大鮮、大黃花魚、 紅瓜、金龍、黃金龍、桂花黃魚、大仲、紅口、石首魚、石頭魚、黃瓜魚,為傳統“四大海產”(大黃魚、小黃魚、帶魚、烏賊)之一,是我國近海主要經濟魚類。 大黃魚,體延長,側扁,體長約40-50cm。金黃色。尾柄細長。鱗較小,背鰭起點至側線間具8-9行鱗。椎骨25-27枚。平時棲息較深海區,4-6月向近海洄游產卵,產卵后分散在沿岸索餌,以魚蝦等為食。秋冬季又向深海區遷移。鰾能發聲,漁民常借此估測魚群的大小。分布于南海、東海和黃海南部。為中國重要的經濟魚類。供鮮食或制黃魚鲞等;鰾可制膠。已經人工養殖 。
基本信息
中文學名:大黃魚
中文別名:黃魚、大鮮、大黃花魚
英文名:Large yellow croaker
界:動物界
門:脊索動物門
亞門:脊椎動物亞門
綱:硬骨魚綱
亞綱:輻鰭亞綱
目:鱸形目
科:石首魚科
屬:黃魚屬
種:大黃魚
分布:范圍由南海雷州半島以東至黃海南部西側
拉丁學名:Larimichthys crocea
命名者及年代:Richardson,1846
相關推薦
小黃魚
黃刺魚
黃顙魚
黃翅魚
黃花魚
家常菜、熱菜、午餐
黃鯛魚
白姑魚
鱖魚
沙尖魚
武昌魚
清蒸大黃魚
黃鰭鯛
二長棘鯛
梅童魚
東方鲀
烏蘇里白鮭
遮目魚
大菱鲆
鯧魚
烏賊
相關搜索
野生黃魚為什么這么貴
家常燒黃花魚
大黃魚多少錢一斤
小黃魚
形態特征
體延長,側扁,體長約40-50cm。金黃色。尾柄細長,長約為高的3倍余。鱗較小,背鰭起點至側線間具8-9行鱗
。頭較大,具發達粘液腔。下頜稍突出。側線鱗56~58,背鰭起點至側線間具鱗8~9枚。背鰭具9~11鰭棘,27~38(一般為31~33)鰭條。臀鰭具2鰭棘,7~10鰭條,第2鰭棘等于或稍大于眼徑。體黃褐色,腹面金黃色,各鰭黃色或灰黃色。唇橘紅色。鰾較大,前端圓形,具側肢31~33對,每一側肢最后分出的前小枝和后小枝等長。頭顱內有2塊白色矢耳石。椎骨26~27個,有時25個。
正在加載大黃魚[魚類的一種]
特征簡介
正在加載大黃魚
大黃魚屬于亞熱帶性魚類,為結群性近海魚類,分布范圍由南海雷州半島以東至黃海南部西側(朝鮮西岸附近偶有出現)。大黃魚通常棲息于水深60米以內海域的中下層。分布于南海、東海和黃海南部。舟山群島海域是大黃魚的主要產地之一。據文獻記載,16世紀中國已大量捕撈大黃魚。中國產的大黃魚有2個地方種群,在東海浙江北部的為“岱衢族”,在南海廣東西部的為“硇洲族”。在同一海區的魚群有春季生殖的“春宗”和秋季生殖的“秋宗”。此外,冬季在東海東部也出現密集魚群。主要漁場有江蘇的呂泗,漸江的舟山和溫州,福建的三都澳,廣東的汕頭和硇洲島等。
一般體長30~40cm,最大可達75cm。每年立夏前后,大黃魚在集群產卵時會發出叫聲。雌魚的叫聲較低,同點煤氣燈時發出的哧哧聲相似;雄魚的叫聲較高,像夏夜池塘里的蛙鳴。在木帆船生產時,漁民都把耳朵貼在船板上聆聽叫聲,判斷魚群的大小和密集程度,以及魚群的深淺,進行捕撈。浙江、福建沿海和廣東瓊州海峽東部全年均能見到,其漁汛旺季,在浙江、福建沿海每年以4至6月為主,廣東沿海是10月至12月上旬為主要漁獲期。中國捕撈黃魚的歷史,可上溯至先秦時吳王闔閭時代,見于唐代陸廣微《吳地記》。
大黃魚還有很高的藥用價值,其耳石有清熱去瘀、通淋利尿的作用,膘有潤肺健脾、補氣止血作用,膽有清熱解毒功能。魚鰾可干制成名貴食品“魚肚”,又可制“黃魚膠”。大黃魚肝臟含維生素A,為制魚肝油的好原料。
大黃魚對水溫的適應范圍為10~32℃,最適生長水溫為18~25℃,當水溫下降到14℃以下時攝食量減少,15℃以上時開始攝食,18℃以上時攝食旺盛,而到30℃以上時攝量又明顯下降;生存的鹽度范圍為2.48%~3.45%,最適為3.05%~3.25%;適宜的pH范圍為7.85~8.35;適宜的溶氧范圍為4毫克/升以上。其食性為“廣食性”的肉食性魚類,最好是在海水網箱、陸上室內水泥池內或者土池中養殖,因大黃魚具有相互殘食現象,在養殖生產過程中的設計產量不要過高,并應及時進行分選,將大小不同的個體及時分開,分級飼養,以確保其養殖成活率。
生活習性
大黃魚為暖水性近海集群洄游魚類,主要棲息于80米以內的沿岸和近海水域的中下層。平時棲息較深海區,4-6月向近海洄游產卵,產卵后分散在沿岸索餌,以魚蝦等為食。產卵魚群怕強光,喜逆流,好透明度較小的混濁水域。黎明、黃昏或大潮時多上浮,白晝或小潮時下沉。成魚主要攝食各種小型魚類及甲殼動物(蝦、蟹、蝦蛄類)。生殖盛期攝食強度顯著降低;生殖結束后攝食強度增加。幼魚主食橈足類、糠蝦、燐蝦等浮游動物。
大黃魚能發出強烈的間歇性聲響,同時對音響也很敏感。它的主要發音器官是鰾及其兩側的聲肌。當聲肌收縮時,壓迫內臟使鰾共振而發聲。在生殖季節魚群終日發出“咯咯”、“嗚嗚”的叫聲,聲音之大在魚類中少見。這種發聲一般認為是魚群用以聯絡的手段,在生殖時期則作為魚群集合的信號。中國漁民早就以此習性判斷大黃魚群的大小、棲息水層和位置,以利捕撈。
大黃魚對溶解氧的要求較高,一般在4mg/L以上,幼魚的溶解氧臨界值為3mg/L左右,稚魚則在2mg/L左右,所以人工育苗尤其在養成中特別要注意保持溶氧在5mg/L以上,否則易造成缺氧浮頭導致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