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地膜,相信農民朋友們都不陌生,咱們田地里經常會鋪設塑料薄膜輔助農作物生長。在購買地膜的時候,大家可能也習慣于挑選最實惠的,扔一次就扔掉,降低成本。
但以后咱們可不能這么干啦,國家已經出臺關于地膜使用的新標準啦!違規購買使用地膜,可是要被罰錢的!
地膜確實可以給農民朋友帶來不錯的種植效益。在大棚里鋪地膜,既能避免雜草生長、防病抗蟲,又能保持土壤溫度和水分;在大田里鋪地膜,產量也能顯著提高。
另外,地膜越薄,成本越低,并且不用人工“摳洞”,幼苗可以自己“拱破”地膜長出來,省去人工勞動力,用完一茬任其丟棄在地里。因此,選擇最廉價、最實用的地膜,變成很普遍的做法。
鋪設地膜成為西北、東北和華北地區玉米生產應用最廣的農藝技術之一。據統計,截止到2018年,僅北京市地膜使用量已達到近三千噸,覆膜面積達到近兩萬公頃。
但是大家卻忽略了這樣做的后果……
隨著地膜投入量的不斷增加,越來越多的殘膜留在了土壤中,因此,在地膜廣泛應用的區域,農田土壤中存在不同程度的殘膜污染。
環境污染
塑料薄膜是一種人工合成的高分子化合物,和平時使用的塑料袋一樣,都屬于白色污染,在自然條件下需要近百年的時間才能完全降解。在降解過程中,產生的有害物質會污染地下水,進一步危害到人們的健康。
土壤條件惡化
大量的地膜殘留,也給農田生態環境以及農業生產帶來了嚴重的負面影響,造成土壤結構破壞、耕地質量下降、作物減產以及農事操作受阻。但是撿拾收回地膜,一是人工成本太高,二是能撿拾的只是淺層的大塊地膜,小塊的卻清理不了,因此大多任其發展。
農用薄膜帶來的危害,引起國家高度重視。
2017年農業農村部啟動實施了農膜回收行動。2017年12月11日,就出臺強制性國家標準《聚乙烯吹塑農用地面覆蓋薄膜》(簡稱《農用地膜》,參照GB 13735-2017),新修訂的《農用地膜》強制性國家標準于2018年5月1日正式實施。
新標準主要表現為“三提高一標示”,即提高了地膜厚度、力學性能、耐候性能和在產品合格證明顯位置標示“使用后請回收利用,減少環境污染”字樣。新標規定,地膜厚度不得小于0.010毫米,偏差不得高出0.003毫米,低出0.002毫米,另外,此項標準不適用于降解地膜。使用國標厚度的地膜,不易破碎,便于撿拾回收,重復性利用。
新修訂的《標準化法》第25條、第36條和第37條明確規定,不符合強制性標準的產品、服務,不得生產、銷售、進口或者提供,以及違法生產、銷售非標產品需要承擔的法律責任。
示例一:新疆地區
自2016年5月1日起施行的《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農田地膜管理條例》明確規定違規使用的懲罰措施。
第二十三條,農田地膜使用者、農業生產經營組織或者回收企業棄置、掩埋廢舊農田地膜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農業主管部門責令限期改正;逾期未改正的,對農田地膜使用者處一百元以上一千元以下罰款;對農業生產經營組織處一千元以上一萬元以下的罰款;對回收企業處三千元以上三萬元以下罰款。
第二十五條,未履行回收廢舊農田地膜責任,或未按要求回收,或回收后未交到指定回收網點,或者未將回收的廢舊農田地膜全部資源化利用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農業主管部門對農田地膜使用者處三百元以上三千元以下的罰款;對農業生產經營組織處三千元以上三萬元以下的罰款;對回收企業處五千元以上五萬元以下的罰款。
示例二:甘肅地區
自2014年1月1日起施行的《甘肅省廢舊農膜回收利用條例》明確規定違規使用的懲罰措施。
第十七條 違反本條例規定,生產、銷售厚度小于0.008毫米的農用地膜的,由縣(市、區)人民政府質量技術監督、工商行政管理部門責令其停止生產、銷售,沒收違法生產、銷售的產品,并處違法生產、銷售產品貨值金額一至三倍的罰款。
第十九條 違反本條例規定,在農田或者其他農業用地隨意棄置、掩埋或者焚燒廢舊農膜的,由縣(市、區)人民政府農業行政主管部門責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造成農業環境污染的,處二百元以上二千元以下的罰款。
環保是目前不可能回避的問題,相信全國各地都會陸續出臺相應的管理辦法。
來源:農業農村部新聞辦公室、京郊日報、新疆日報、甘肅政務服務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