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歷史、地理、人文、政治等等理 論說得再多也不夠客觀,不如講些我親歷的實際例子來說為什么緬甸戰事頻繁且持續長久(獨立到現在60年間,戰火從來沒有平熄過):
1、緬甸本身是一個多民族國家,但緬甸政府并不尊重多民族文化。在緬甸東北部與中國接壤的果敢地區,這里世代生活的是中國的漢族,他們說的是普通話,寫的是簡體中文字,用的是人民幣,家里供的是祖宗席位(并且多標示為江寧府),但緬甸卻不承認他們是中國漢族,而將他們取名為果敢族。事實上,緬甸的身份證件是標明你的民族淵源的,所以哪怕你幾代混血之后,就算你血液里基本是緬族,但身份證上依然顯示你有少數民族身份,從而讓它成為你受教育,擇工作,提升或者獲得政府支持的障礙。在中央政府控制了果敢城鎮之后,緬甸治理者所做的第一件事不是發展經濟與關注民眾福利,而是消除中華文華的各種形式。更麻煩的是,緬甸對任何民族都想以“消滅”的方式對待,因此,這些少數民族除了選擇拿武器跟政府對抗之外,沒有什么更好的出路。在果敢同盟軍的深入接觸過程中,從普通士兵到長官,幾乎沒有一個人不說:但凡我們有更好的選擇,我們都不會操槍打戰的。
2、大緬族意識與各民族文化產生劇烈的沖突。在緬甸獨立過程中,各少數民族發揮了巨大的作用,包括昂山素季父親在內的獨立運動創始人都曾表示,只要能一起擺脫英國殖民統治,緬甸各少數民族可以選擇在聯邦政府框架內發展,也可以選擇獨立或者高度自治。然而,這一被寫入憲法,尊為“彬龍精神”的和平協議卻被緬甸軍人集團直接撕毀,然后選擇與少數民族武裝進行戰爭,直到能徹底打服為止。然而,60年過去了,戰爭仍不有停止,而且遵照“彬龍協議”展開的新和平磋商也仍然沒有取得任何的進展。
3、歷史現實沒有獲得尊重。緬甸獨立之前,平原地區是緬甸歷代王朝真正控制區,而今天戰爭最頻繁的東北部地區,包括撣邦,克欽邦等中緬交界處其實從來沒有被緬甸中央政府控制過,在政治形態上一直是高度自治與獨立,因此有自己獨特的軍事、文化、政治生態。這一生態并沒有獲得緬甸聯邦政府和軍人集團的尊重。因此,這些熱血的少數民族一直寧愿選擇戰爭也不愿意妥協地實現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