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華中科技大學武漢光電國家實驗室(籌)唐江課題組探索了以氧化鈦(TiO2)為緩沖層的頂襯結構的Sb2Se3薄膜太陽能電池,作者采用高通量的實驗策略,在短時間內確定了影響器件性能的關鍵因素,極大地加速了工藝的優化進程,并最終獲得了5.6%的器件效率。高通量是一種先進高效的實驗策略,可在不增加實驗成本和時間的條件下,獲得更多的實驗結果。用于制備TiO2的噴涂法易與高通量的實驗策略結合,作者基于此設計了一系列實驗,迅速確定了TiO2層的最佳厚度及退火溫度,并指出TiO2的氧空位(VO)是引起界面復合進而限制器件性能的主要原因。由于不同的緩沖層(如CdS和TiO2)對應的吸光層的厚度一般不同,為優化Sb2Se3層的厚度,作者選用了一臺內部溫度場不均勻的管式爐,采用快速熱蒸發法制備Sb2Se3層,結合高通量的實驗策略,找出了Sb2Se3層的最佳厚度,獲得了4.9%的器件效率。最后,通過硫化銨((NH4)2S)溶液的背表面清洗處理,去除了TiO2/Sb2Se3電池背表面的硒(Se)單質和氧化銻(Sb2O3),將器件效率優化到了5.6%,約為此前報道的兩倍。除此之外,由此制備的太陽能電池還表現出了良好的濕熱和光照穩定性。
高通量的實驗策略不僅為開發高性能Sb2Se3薄膜太陽能電池提供了新思路,也可應用于其它新型薄膜光伏材料,如硫化亞錫(SnS)、硒化鍺(GeSe)、硫化銻(Sb2S3)和銅銻硒(CuSbSe2)等,為進一步推動該領域的發展開辟了新的途徑。
相關論文在線發表在Advanced Energy Materials(DOI: 10.1002/aenm.201700866)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