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最有名的赤壁之戰,像在《三國演義》等小說、影視作品中,將諸葛亮刻畫的近似于神,文能說服孫權聯合抗曹,武能帶幾萬兵力破曹操80萬大軍,法能夜觀天象借東風,謀能設計草船借曹孟德之箭。而周瑜在諸葛亮面前只能是一個小肚雞腸、心胸狹隘又妒賢嫉能之人...
《三國演義》這本小說從文學塑造人物形象的角度來說是成功的,它將赤壁之戰前后周瑜、諸葛亮二人的斗智斗法體現的淋漓盡致。周瑜發現諸葛亮的才能與智慧遠超出自己,就想法設法的施計謀害諸葛亮,一心想著除掉諸葛亮,唯我獨大。結果他的一舉一動都被諸葛亮所察覺,反而被諸葛亮所算計,一而再、再而三的被氣得最后吐血身亡,臨死前仰天長嘆:“既生瑜,何生亮?!?div id="8t21m4n" class='imgcenter'>
然而歷史上的周瑜其實并不像小說中所描寫的那樣,據《三國志·周瑜傳》所記載,周瑜是一個高大英武、英俊瀟灑、一表人才、度量非常大的一個人。他比諸葛亮年長6歲,而且“出道”的早,20歲的時候就參與政治,追隨于孫策戎馬天涯。相反來看諸葛亮,他當時只是初出茅廬,論才干他并沒有展現出來,論影響力他也沒有周瑜強。而且《三國志》中記載的赤壁之戰,跟小說完全是相悖的…
據記載,當時,曹操取得荊州后由江陵沿江東下,水陸并進,聲勢浩大。曹操致信孫權,揚言“今治水軍八十萬眾,方與將軍會獵于吳?!边@是玩的外交辭令,意思是勸孫權早早歸順。就在曹操的信寄來不久諸葛亮來勸說孫權與劉備聯盟,孫權自己心里也有答案(孫劉聯盟與曹戰之,若坐視不管,待曹滅劉定會進犯吳,此時再戰必?。?,就問及左右,張昭等將領主張迎降,唯獨魯肅建議孫權速速將周瑜召回。周瑜從鄱陽回來后,極力主張抗曹,并將曹操的實際兵力與弊端一一道給孫權聽。孫權一聽大喜,正所謂英雄所見略同,孫權有周瑜的支持毅然決然的與劉備聯盟抗曹。
換句話說,在促進孫劉聯盟抗曹這件事中,周瑜、諸葛亮、魯肅都起了各自的作用,能讓孫權下定決心抗曹的不是諸葛亮,而是周瑜。也只有周瑜在吳眾多將領面前主張戰,才壓得住以張昭為首的“迎降派”。
赤壁之戰中周瑜肩負重任,當時也只是向孫權要了3萬精兵,再加上劉備三核桃倆棗,區區幾萬人,大破曹軍號稱的80萬大軍。曹操兵敗后,又致信孫權說:“赤壁之役,值有疾病,孤自燒船而退,橫使周瑜虛獲此名?!边@也間接的襯托出了周瑜是此役的最大功臣。
除了最著名的赤壁之戰,周瑜一生為吳忠心耿耿,當初袁術想聘他為自己所用,周瑜看出袁術并不能有何大作為,便嚴詞拒絕。在三國鼎立后,周瑜為東吳第一任大都督。后人也將其稱為東吳四英將之首(周瑜、魯肅、呂蒙、陸遜)。
以周瑜一生的作為來說,諸葛亮與他同時期的成就比較還是稍有不足的,如果不是周瑜英年早逝,加起來他后半生的成就算的話,肯定能把諸葛亮甩出幾條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