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認真讀史,只為發現更多的歷史細節。
今天我們來說說宋代有多少個狀元?他們什么出身?做官到什么級別?
宋代是一個重視文化的朝代,共舉行了118次科舉考試,所以產生了118位狀元,這里的118位狀元,僅僅指的是文舉考試狀元。宋代還開始進行武舉考試,并且武試第一名稱為武狀元。在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頒布文舉考試后進行武舉考試,武舉正式確定了下來。宋代共舉行了72次武舉考試,有72位武狀元。為什么文狀元有118位,而武狀元僅有72位呢?
科舉放榜單
宋代是一個重文輕武的朝代,這是和宋太祖趙匡胤定下的國策有關。因為趙匡胤本人就是武將,通過“陳橋兵變”黃袍加身而取得帝位,所以他就有針對性地削弱武將的權利,杯酒釋兵權是個很好的例子,武將在宋朝的地位不及文臣。如果加上宋徽宗舉行了12次貢士試的第一名,宋朝實際上有202位狀元。
狀元慶賀
這里說一個有趣的事,由于武狀元的受重視程度不及文狀元,所以就有人考了武狀元之后,再以官員的身份參加文舉考試。比如福州閩縣人樊仁遠在高宗紹興三十年(1160)考中狀元,三年后,又考中文舉進士;孝宗淳熙八年(1181),福州永福縣人江南強考中武狀元,御筆改名”伯虎“,淳熙十一年(1184)參加文舉,再考中探花。
武狀元騎射畫像
說完了狀元實際人數,現在我們說說狀元們的出身。202位狀元,出身分為三類:官宦子弟、平民子弟、家世不詳。其中官宦子弟大約有50人,70%是低級官員子弟,他們的家庭狀況與一般的中小地主甚至是平民并無差別。有17位是平民子弟,其他的家世不詳。為什么不詳呢?因為有一些狀元的歷史記載很少,有一些狀元在做官后政績一般,所以史書上關于他們的資料就比較少了。宋朝狀元近八成來自低級官員或平民家庭,屬于權貴家族的子弟非常少。這說明宋朝在改革科舉制度,營造公平競爭的科考環境、擴大人才選拔范圍、打破權貴家族對科舉的壟斷,這促進了宋代文人政治和士大夫階層的崛起,也對明清的科舉制產生了深遠影響。
科舉考試現場
最后我們說說宋代狀元們的仕途升遷情況。《宋代科舉總錄》數據表明,宋代118位文狀元中,除了7位履歷不詳,1位泯然眾人矣,在宋朝國都做官的有41位,高級官員有69位,其中宰相有26位,占文狀元近六成,這個比例非常高,果然智商高的人,情商也高,因為高級官員需要高情商高智商。
科舉三甲
在20世紀40年代,我國歷史研究學者費孝通、潘光旦就指出,科舉制度具有相當大的開放性和一定程度的競爭性,促進了封建人才的流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