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北匈奴退出蒙古高原
漢武帝對匈奴的猛烈還擊,大傷了匈奴的元氣。到西漢晚期,匈奴發作了團結,呼韓邪單于率部歸順漢朝,而流竄到中亞與漢朝為敵的郅支單于也被漢將陳湯以“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為理由消滅掉了,漢匈關系從此走向和解。
東漢對北匈奴的戰爭獲得了全面成功,而與漢為敵的北匈奴,則遭到漢與南匈奴的合擊,已無法在漠北蒙古高原立足,只得退出蒙古高原向西逃竄。
二、伊犁河流域
公元91年北單于戰敗后,率殘部西逃至伊犁河流域的烏孫國,在其立足后,依然出沒于天山南北,施行掠取。公元119年,北匈奴攻陷了伊吾(今新疆哈密),殺死了漢將索班。為了對付西域的北匈奴,東漢朝廷任命班勇為西域長史,屯兵柳中(今新疆吐魯番一帶),班勇于公元124年、126年兩次擊敗北匈奴,西域的局勢開端穩定。
公元151年,漢將司馬達率漢軍出擊蒲類海(今新疆巴里坤湖),擊敗北匈奴新的呼衍王,呼衍王率北匈奴又向西撤離,拉開了第二次西逃的序幕。
三、錫爾河流域
錫爾河是中亞的內陸河,流經今天的烏茲別克、哈薩克等國,注入咸海。在160年,北匈奴的一局部又開端了西遷,來到了錫爾河流域的康居國。
四、頓河以東、里海以北
在公元290年,北匈奴呈現在頓河以東的阿蘭國,這段歷史在我國《北史.西域傳》和羅馬帝國的《歷史》中,都有過記載。北匈奴殺死了阿蘭國國王,徹底降服了阿蘭國。
五、頓河以西、多瑙河以東
憑仗著在阿蘭國的休整和補給,北匈奴徹底恢復了元氣,掠取、貪心的本性讓他們對頓河以西的草原垂涎不已。公元374年,匈奴在大單于巴蘭姆伯爾的帶領下,渡過了頓河,向東哥特人發起了進攻,匈奴人則趁夜晚偷偷從德涅斯特河上游渡河,然后剽竊西哥特人軍陣背后,西哥特人慘敗,只得向西逃竄至多瑙河。
后經羅馬帝國皇帝的批準,東、西哥特人得以渡過多瑙河,進入到帝國避難。由于羅馬帝國對哥特人嚴酷的壓榨,逼迫哥特人又起兵叛變。
公元378年,羅馬帝國皇帝瓦連斯親征哥特人,結果被哥特人殺死,帝國遭遭到繁重打擊。而此時的匈奴,由于占領了南俄羅斯大草原,暫時穩定了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