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書令為官名,始于秦置,西漢沿置,本為九卿之一少府的屬官,負責管理少府文書和傳達命令,漢沿置,職權不大。直到西漢武帝時,為了削弱相權、鞏固皇權,從而設內朝官,任用少府尚書處理天下章奏,遂涉及國家政治中樞;朝廷重臣秉其它職權者,可以“領尚書事”(即錄尚書事)為名掌實權,東漢尚書令則權職重大,為“三獨坐”之一。蜀漢延續東漢的政體,特別是諸葛亮死后不再設立丞相一職,尚書令往往成為實際的丞相,《三國志·蜀書·董允傳》裴注引:“華陽國志曰:時蜀人以諸葛亮、蔣琬、費祎及允為四相,一號四英也。”董允是“以侍中守尚書令”。諸葛亮為丞相、蔣琬為大將軍、大司馬,費祎為大將軍。其中,蔣琬、費祎均曾擔任過尚書令一職。
本文所稱蜀漢,是指建安二十四年秋(219年),先主進漢中王開始,至炎興元年(263年),后主降魏為止,此段時期之蜀漢政權。由于三國志只有本紀與傳二種體例,而無書、表、志等體例,因此于三國之典制等,需要后人加以匯編分析,而不是象漢書之《百官公卿表》那樣,可以讓讀史論史者坐享其成。本文所根據史料,未特別注明者,均出自《三國志》及裴松之注。現將蜀漢歷史上的11位尚書令列于下:
蜀漢歷任尚書令:
1、法正:219-220,(“以正為尚書令”),第一任,病卒。
2、劉巴:220-222,(“代法正為尚書令”),病卒。
3、李嚴:222-223,(“先主征嚴詣永安宮,拜尚書令”),遷光祿勛。
4、陳震:223-229,(“遷尚書令”),遷衛尉。
5、蔣琬:234-235,(“以琬為尚書令”),遷大將軍。
6、費祎:235-243,(“代蔣琬為尚書令”),遷大將軍。
7、董允:243-246,(“以侍中守尚書令”“董允代祎為尚書令”),病卒。
8、呂乂:246-251,(“代董允為尚書令”) ,病卒。
9、陳祗:251-258,(“呂乂卒,祗又以侍中守尚書令”),病卒。
10、董厥:258-261,(“代陳祗為尚書令”),遷輔國大將軍,平尚書事。
11、樊建:261-263,(“而義陽樊建代焉”“后為侍中,守尚書令。”),降魏。
參考資料:
《三國志·蜀書·先生傳》:“先主病篤,托孤於丞相亮,尚書令李嚴為副。”
《三國志·蜀書·后主傳》:“(建興十二年,諸葛亮卒。)以丞相留府長史蔣琬為尚書令,總統國事。”。
《三國志·蜀書·后主傳》:“(延熙)四年冬十月,尚書令費祎至漢中,與蔣琬諮論事計,歲盡還。”
《三國志·蜀書·后主傳》:“(蜀降于魏)尚書令樊建、侍中張紹、光祿大夫譙周、秘書令郤正、殿中督張通并封列侯。公泰始七年薨於洛陽。”
《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董厥者,丞相亮時為府令史,亮稱之曰:“董令史,良士也。吾每與之言,思慎宜適。”徙為主簿。亮卒后,稍遷至尚書仆射,代陳祗為尚書令,遷大將軍,平臺事,而義陽樊建代焉。延熙十四年,以校尉使吳,值孫權病篤,不自見建。權問諸葛恪曰:“樊建何如宗預也?”恪對曰:“才識不及預,而雅性過之。”后為侍中,守尚書令。”
《三國志·蜀書·法正傳》:“先主立為漢中王,以正為尚書令、護軍將軍。”
《三國志·蜀書·劉巴傳》:“建安二十四年,先主為漢中王,巴為尚書,后代法正為尚書令。”
《三國志·蜀書·陳震傳》:“建興三年,入拜尚書,遷尚書令,奉命使吳。”
《三國志·蜀書·董允傳》:“(延熙)七年,以侍中守尚書令,為大將軍費祎副貳。九年,卒。”
《三國志·蜀書·陳祗傳》:“呂乂卒,祗又以侍中守尚書令,加鎮軍將軍,大將軍姜維雖班在祗上,常率眾在外,希親朝政。祗上承主指,下接閹豎,深見信愛,權重於維。”(按:《陳祗傳》附于《董允傳》之后,見于《蜀書九》)
《三國志·蜀書·呂乂傳》:“后入為尚書,代董允為尚書令,眾事無留,門無停賓。”
《三國志·蜀書·李嚴傳》:“章武二年,先主徵嚴詣永安宮,拜尚書令。”
《三國志·蜀書·蔣琬傳》:“亮卒,以琬為尚書令,俄而加行都護,假節,領益州刺史,遷大將軍,錄尚書事,封安陽亭侯。”
《三國志·蜀書·費祎傳》:“亮卒,祎為后軍師。頃之,代蔣琬為尚書令。”
《三國志·蜀書·費祎傳》裴注引:“祎別傳曰:董允代祎為尚書令,欲斅祎之所行,旬日之中,事多愆滯。”
按:《劉巴傳》:“(劉巴于)章武二年卒。”《李嚴傳》:“章武二年,先主徵嚴詣永安宮,拜尚書令。”可見李嚴乃繼劉巴之任。
按《董允傳》裴注引:“《華陽國志》曰:時蜀人以諸葛亮、蔣琬、費祎及允為四相,一號四英也。”
按:《董和傳》:“先主定蜀,徵和為掌軍中郎將,與軍師將軍諸葛亮并署左將軍 大司馬 府事,獻可替否,共為歡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