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崇禎十七年(1644年)三月十九日,李自成率領的起義軍殺入北京城。崇禎皇帝在煤山自縊殉國。
直到崇禎臨死后,明王朝在各地的的軍隊,累計超過了百萬。此外,明朝因為實行了兩京制度,雖然北京遭淪陷,但在南京還有一套完整的備用中央機構。從理論上來說,崇禎皇帝如果當時選擇跑到南京,完全存在東山再起的可能。那他為什么不跑,而是選擇在北京死磕,最后把自己給磕死了呢?
崇禎十六年(1643年)十月,名將孫傳庭戰死后,朝廷中有官員給崇禎建議過南遷。而且南遷的理由也都設計的冠冕堂皇了:以祭祀孔子為名,先到山東,之后在輾轉移駕到南京。這本是條很好的建議,崇禎心里也是一百個愿意,但卻被一群東林黨文官直接給反駁掉了。這些文官的理由就是天子應該鎮守國門,怎么可以開溜。
南遷的理由被無情拆穿,如果再執意逃往南京的話,面子上就掛不住了。所以崇禎皇帝的南遷計劃只好暫時擱置。
對于崇禎而言,留在北京也并非死路一條。首先,當時李自成軍隊能否打到北京還是個未知數。即便是到北京,依靠北京高深的城墻,將李自成軍隊擋在城外還是可以做到的,然后等到各地的勤王部隊陸續開進,到時候反而可以里應外合,將李自成在北京城外圍一舉殲滅。
而北京城被圍,在明朝歷史上也不是“大姑娘上轎頭一回”。1449年的時候,瓦剌首領也先就曾率軍圍攻過北京,最后被時任兵部尚書的于謙領兵擊退。1629年,崇禎皇帝登基后不久,后金大汗皇太極率十萬大軍突襲北京。名將袁崇煥、祖大壽等人急率軍隊進京勤王?;侍珮O不得不領兵撤退。
因此,這次李自成軍雖然直逼京師,但無論是崇禎本人還是朝廷中那些官員,都認為形勢并不至于急迫到兵敗如山倒的地步。
不過,李自成的進軍速度遠遠超過了崇禎的想象。崇禎十七年(1644年)3月15日,起義軍抵達居庸關,監軍太監杜之秩、總兵唐通不戰而降。同日,大學士李建泰在保定投降。16日,起義軍過昌平,抵沙河。17日,到達西直門并開始攻打北京城。19日凌晨,兵部尚書張縉彥主動打開正陽門,迎李自成軍隊入城。
就這樣短短幾日內,在崇禎和朝廷官員眼中固若金湯的北京城,迅速被起義軍占領。雖然崇禎在3月4日下令遼東總兵吳三桂率軍進京勤王,但此時已是鞭長莫及。
崇禎在絕望中走上煤山,并咬破手指,在袍服上留下血書:“朕自登基十七年,雖朕薄德匪躬,上干天怒,然皆諸臣誤朕,致逆賊直逼京師。朕死,無面目見祖宗于地下,自去冠冕,以發覆面。任賊分裂朕尸,勿傷百姓一人。”
之后,崇禎皇帝在一顆歪脖子老槐樹下,自縊殉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