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之所以能在中國幾千年的歷史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其中很重要的一點便是唐朝的包容。唐朝能夠包容不同國家的不同文化,在當時的長安日本人、色目人、昆侖奴都能夠見到。佛教、道教、拜火教等宗教也都相安無事,這在中國歷史上是很少見的。正是由于這種包容。當時的唐朝官員中有很多外族人,他們雖是外族但其中也有忠義之士。
在唐朝為官的外族人之中最為出名的也許就要說到高仙芝了,這位唐朝名將是高句麗人,不但長得帥妥妥的長腿歐巴,而且他也是有真本領(lǐng)的。史書中夸贊他“美姿容,善騎射,勇決驍果”,而且高仙芝二十幾歲就做了將軍,同是異族名將的哥舒翰,四十幾歲才做到衙將。
高仙芝最著名的軍功當屬帶領(lǐng)部隊長途跋涉、跨過蔥嶺奇襲依附吐蕃的小勃律。這場由他領(lǐng)導(dǎo)的戰(zhàn)役在交通不便的古代簡直就是奇跡,即使在現(xiàn)代也很有難度。蔥嶺就是現(xiàn)今的亞洲屋脊帕米爾高原,平均海拔5850米,高一點的山坡海拔得7000到8000米,那是在公元747年,沒有公路、鐵路、飛機運送兵源和輜重糧草,沒有氧氣瓶,大概也還沒有工程兵,沒有無線電通訊。
他是怎么帶領(lǐng)一萬人從甘肅行軍,經(jīng)新疆,越過平均海拔將近六千米的帕米爾高原,到達克什米爾北部,并且還打了勝仗?給養(yǎng)和糧草的運輸是怎么配合的?說是兵士都有私馬跟隨,行軍也選擇海拔相對低一些的河道和谷地,再低的海拔那也有四千米,而且其中還翻過了一座海拔七千多米的高山。這么著在帕米爾高原行軍來去自如,西域中亞諸國自然受到震動,唐朝的勢力范圍幾乎到了頂峰,高仙芝本人也因此蓋世奇功當上了安西四鎮(zhèn)節(jié)度使。
不過成也西域敗也西域,但另一場戰(zhàn)爭的慘敗卻讓之前的大好局勢盡喪,這就是與阿拉伯帝國的怛羅斯之戰(zhàn)。公元751年高仙芝率幾萬唐軍(其中包括草原葛祿邏部落的雇傭軍)又一次跨越蔥嶺,到達位于現(xiàn)今哈薩克斯坦的怛羅斯城。但這次阿拉伯人已有幾千人守城,并且頑強抵抗了五天直到阿拉伯援軍趕到。但是后來葛祿邏部雇傭軍叛變,致使唐軍幾乎全軍覆沒。
這次戰(zhàn)爭的慘敗直接的后果是唐朝喪失了對中亞的控制權(quán),中亞和新疆這片區(qū)域慢慢被伊斯蘭化,要知道此前這里大部分國家都是信佛的。不過還好當時的唐玄宗還是有心胸的,懂得勝敗乃兵家常事,全然不似后期安史之亂時臨陣殺將的魯莽,只是讓高仙芝卸下安西四鎮(zhèn)節(jié)度使的擔子,回到朝廷中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