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過年,長輩為了表示對晚輩的關愛,都會贈予晚輩壓歲錢。相對于春晚、鞭炮、上網等,晚輩們最愛的永遠都是壓歲錢!那么,壓歲錢的來歷到底是什么呢?
壓歲錢
一千年前,北宋首都汴梁城內正在舉行春節燈會,觀燈游玩者比肩接踵不計其數。北宋名將王韶的幼子南陔,正是其中的一員。由于觀燈人數實在是太多了,仆人一個不留神,南陔就被早有預謀的歹人擄走了,這下可急壞了王家人。
汴梁燈會
歹人逃跑途中,正巧撞見朝廷車馬經過,小孩子高呼“救命”,皇家車馬立即上前盤問,歹人見勢不妙,丟下南陔逃走。南陔雖然得救,但受驚不輕。
名將幼子春節被劫,這可是大新聞!不僅是朝廷,此事在民間也鬧得沸沸揚揚。
宋神宗
宋神宗趙頊得知王韶幼子被劫事件后,撫慰王韶,并賜了些錢財給小孩子壓壓驚。而春節在北宋的叫法是“歲日”,民間聽聞宋神宗此舉后,便有了“壓歲錢”的說法。以后每逢過年,長輩給晚輩壓歲錢的習俗,就此流傳下來!
有一個成語叫做“鬼鬼祟祟”,“祟”既是一種小鬼。“祟”常出沒于過年期間,趁孩子睡著的時候,摸小孩子頭。被“祟”摸過的孩子,非瘋即傻還生病。家長都擔心“祟”來害孩子,于是全家點燈不睡覺,名曰“守祟”。
祟
浙江嘉興有一對老兩口,老來得子,歡喜的不得了。到了春節晚上,老兩口生怕“祟”來害兒子,于是就將銅錢放到紅包中,讓孩子倒出銅錢。銅錢倒出后,再讓孩子裝入銅錢,如此反復,當成游戲玩。孩子初時覺得挺有趣,玩久了就睡著了,裝了銅錢的紅包就放在枕邊。
摸頭殺
此時“祟”卻來了,正要對孩子釋放“摸頭殺”的時刻,突然間紅包光芒大盛,把“祟”嚇跑了。老夫妻謝天謝地之余,也將這個“裝錢的紅包能退鬼祟”的辦法,分享給了街坊鄰里。來年春節,嘉興一地的家長們紛紛效仿,果然“祟”都被嚇跑了。從此,裝錢的紅包能退“祟”的說法流傳開來。壓祟錢隨著時光的流轉,也諧音成了壓歲錢。
嚇退祟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