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朝,為了檢驗駙馬有無問題,一般在公主和駙馬大婚前都會先指派一個宮女前往駙馬府中,這個宮女被稱為試婚格格,主要是前往試驗駙馬是否值得公主下嫁,例如府里情況,駙馬身體狀況等等,宮女試驗成功回宮稟告過太后皇后可以,皇室才會正式籌辦公主的婚禮。
而作為清朝頂梁柱的皇子,尤其是已經被卻認為儲君的皇子,他的婚事,皇室更是尤其慎重,除了儀式上的準備,還必須進行另一項儀式,只有這件事過關了,他才可以順利成婚。
這件事和對駙馬的試婚有異曲同工之處,不同的是,對駙馬是試,對皇子就是教了。
清朝有明文規定,在皇帝大婚之前,必須先挑選八名年齡較大的宮女,給皇帝侍寢。目的是為了教會皇帝怎么大婚。而這八名宮女,也都會被冠以女官名稱,分別為司儀、司門、司寢、司帳。顧名思義,看這女官名稱,就可以分別猜出這些宮女是專門侍候皇帝起居的。侍候皇上,總比待在宮女當一個沒出頭機會的宮女好。所以這件事也是很多宮女心目中的美差。
如果在侍寢的過程中,有幸被皇帝看上,從此就飛黃騰達了;就算沒被看上,這件事過后,也可以不再從事一般宮女的勞役,而拿較高的俸祿。所以這件事,也足夠宮女們爭的頭破血流了。
當然,皇帝的陣仗是比較大的,僅僅八名侍寢宮女是不夠的。所以除了這八名侍寢宮女外,還有十六名侍女從旁協助。這十六名侍女也是由內務府選出,她們的任務是侍候皇帝。而且因為皇帝婚前的這個儀式非常重要,所以這十六名侍候的侍女的言行舉止也不能出絲毫紕漏,不能打噴嚏、咳嗽、唾吐和發出任何聲響。如此一來,這小皇帝的“試驗品”就很難說是八個還是二十四個了。
而被確立為儲君的太子,在大婚前也得來一場這樣的啟蒙。在選太子妃那一年,宗人府就得先挑選一個年長的宮女,前往太子東宮侍寢,教會太子怎么做丈夫。以免大婚的時候,面對太子妃慌張不已,鬧了笑話。
在婚前對小皇帝或者小太子做這種試婚教育,其出發點原本是為了及早給他們啟蒙,好讓他們在大婚時能夠從容不迫,雖然出發點是好的,但是對于還只有十幾歲的小皇帝或者小太子而言,他們處于被開導而無禁忌的狀態,很容易把持不住自己,過度放縱,而影響到身體的發育。清朝有些皇帝都很早逝,也不排除與之有一定關系。
歡迎關注小D雜談,查看更多精彩資訊
文/小D 微信公眾號:小D雜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