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古代,“孝”一直是各朝各代的治國思想之一,到了滿清的時候,更是推行“以孝治天下”。若是將孝具體化,無非就是晚輩對長輩的關懷照顧,這其中,很大一部分,又體現在對其身體健康的關注上和順從老人家的意思上。不過,卻有了一個特例,孝莊太后臨死前留下一道遺旨給孫兒,可是素有孝道之名的康熙卻違背旨意拒不接受,這又是為何?
康熙一直以來就十分孝敬奶奶孝莊,隨著奶奶年事已高,他時時刻刻都牽掛著老人家的身體健康。孝莊身體稍感不適,他就十分擔憂恐懼,若是痊愈,便欣喜若狂。1685年,康熙接到孝莊突然發病的急報,內心十分焦急擔心,日夜兼程趕回京城,親自端藥侍奉,直到深夜。
1687年,75歲的孝莊舊疾復發,而且來勢兇猛,不同以往,康熙便一直守在孝莊床邊,不肯離去,親自參與調藥,在孝莊睡著的時候聽其呼吸,一旦稍有聲響,就立馬過去探望。孝莊心疼孫兒,多次讓康熙回去休息,但康熙都不肯離去,怕宮女們照顧得不周到,就連米粥也準備了30多種,以供食用。
后來,孝莊還是抵不過生老病死的自然規律,駕鶴西去,康熙十分悲痛,晝夜痛哭不止,水米不進,直到吐血昏迷。在臨終前,孝莊留下一道遺旨:我病若不起,皇帝切勿割辮。但一向對奶奶言聽計從的康熙,此時卻違抗旨意拒不接受。
他毅然割斷辮子,并且想給孝莊守喪27個月,經過朝中大臣的百般勸阻,最后才勉強同意“以日易月,二十七日而除”。從這樁樁件件,可以看出,雖然康熙最后沒有完全遵守孝莊的遺愿,但卻更加表現出了他的一片孝敬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