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談及大器晚成者,首先都會想到姜太公。然而,在漢武帝時期,也有一位和姜太公有類似經歷的名相,只不過他未曾釣魚,而是養豬戶出生。
公孫弘,名弘,字季,一字次卿,齊地菑川人,是西漢建立以來第一位以丞相封侯者,為西漢后來"以丞相褒侯"開創先例。其在職期間,廣招賢士,關注民生,并為儒學的推廣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貢獻。
漢高祖七年,公孫弘出生于菑川國薛縣,年輕時曾在家鄉做過獄吏,雖然只是跑跑腿、打打雜,可出了衙門大院,也算是個人物。可是沒混多久,就被打發回家了。
從那以后,公孫弘的人生徹底跌人谷底,因為沒有經濟收入,只能靠放豬養活自己。
每天他把一群豬趕到海邊,然后面朝大海,思考人生。直到40歲,進入不惑之年,公孫弘忽然變得不甘心起來,難道,真要放一輩子豬嗎?不,絕不。
此時他也有了經濟基礎,于是投奔了齊地著名的儒學大師,認真地讀起書來。一晃二十年過去了,60歲的公孫弘研讀“春秋學”,終于有眉目了。
公元前140年,武帝下詔要求朝堂及郡國二千石以上官員舉薦"賢良方正"、"直言極諫"之士。在這次舉薦之中,時年六十歲的公孫弘以"賢良"之名被菑川國推介給長安朝堂。
到了長安,通過了一系列測試,他順利成為經學博士。隨后接受了一項特殊任務,武帝派遣公孫弘出使匈奴,沒想到從匈奴歸來,因復命之言不合武帝的心意,惹怒了漢武帝,并認為他沒有才能,公孫弘因此稱病,被免官后依舊回到家鄉。
公孫弘賦閑在家的數年內,武帝推行的一系列新政因威脅到貴族的利益而宣告失敗。其后,武帝又多次下詔要求郡國舉薦賢良文學之士。
公元前154年,漢武帝正式在全國推行察舉制度,要求各個郡國舉“孝廉”一人。此時公孫弘已經70歲,菑川國再一次推薦公孫弘赴京,公孫弘推辭:“我曾經西入函谷關應天子之命,因為無才能而被罷官回家。希望大家推選別人吧!”
因為公孫弘學習《公羊》在郡國已小有名聲,又曾恭謙謹慎的孝順后母,在后母去世后更為之守孝三年。故而菑川國國人一意推舉公孫弘,公孫弘穿上一位老鄉送給他的衣裝,只好再次入京。
公孫弘來到長安后,在太常官所待命。全國一百多名賢良代表中,他是最老的一位,隨后武帝向眾賢良發下制書策問天人之道。
太常寺官員們也早已認出了他。在厚厚的一疊奏章中,他的對策被放在最下面——皇帝沒耐心,或許根本就看不到,這樣就不必再引皇帝煩心了。
沒想到此時漢武帝思才若渴,把所有對策都仔仔細細地看了一遍,包括最后一篇公孫弘的。漢武帝竟然認為公孫弘的文章寫得最好,于是皇帝更改排名,把公孫弘排第一,并立刻召見他。
看著公孫弘的文章,聽著公孫弘的言談,在漢武帝眼中,這位70歲老先生精神矍鑠,滿腹經綸,是治國的最佳人選。公孫弘第二次被任命為經學博士,令其在金馬門待詔。
由于有了上次的教訓,公孫弘謹言慎行,一切按照皇帝的思路,不久自動向武帝上疏,言當朝因"吏邪"而至"民薄",又使"邪吏"行"政弊"、用"倦令"治"薄民",以致百姓不得教化,故而天子雖在先圣的位置卻不如先圣時期的治世。并盛贊周公旦輔佐成王治化之功,而周公時期的治世也是當今天子的志向所在。
不久,公孫弘就被任命為左內史。
公元前124年,76歲的公孫弘被任命為丞相,并被封為平津侯,成為是西漢開國以來第一個布衣丞相。
公元前121年三月,做了6年丞相的公孫弘薨于任上,謚號獻侯。
公孫弘曾著有《公孫子》,乃著名的刑名之學。當時有人稱其文一個字就值黃金百金。可惜現已失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