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又名“金陵”,六朝古都,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現在是我國江蘇省會,東部地區的重要中心城市,歷史上有很多政權曾定都于南京,本文就此為您一一闡述。
現在的南京
原始社會就已有人類在南京湯山附近活動,后來陸續出現了很多原始聚落。春秋時期,南京地區開始有城邑出現,南京建城距今大概有2500多年歷史,公元前333年,楚威王滅了越國之后,于清涼山筑金陵邑,金陵之名源于此。
三國鼎立示意圖
孫吳是歷史上第一個定都于南京的政權。公元211年,孫權將治所遷移到了秣陵,改名叫建業,意為“建功立業”,次年在原來城郭的基礎上修建石頭城。公元229年,孫權稱帝,同年遷都建業。孫吳歷經四帝,59年,公元280年被西晉所滅。
東晉時期疆域圖
晉太康三年(公元282年)“建業”改稱“建鄴”,西晉滅亡之后,皇族宗室士族權貴南遷,公元317年,司馬睿在建鄴稱帝,史稱東晉,后將“建鄴”改名為“建康”。420年,劉裕篡奪帝位,取代東晉,東晉存在了104年。
南朝宋示意圖
史稱“劉宋”,南北朝時期南朝的第一個朝代,東晉大將劉裕所建。劉宋是南朝四個朝代存在時間最久的(60年),疆域最大,實力最強的朝代,都城依然選擇在了建康,此時建康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人口規模一度超過了一百萬。
南朝齊示意圖
南齊又稱“蕭齊”是中國南北朝時期南朝的第二個朝代,為蕭道成所建,其原為劉宋大將,后逐漸掌握政權并取代劉宋,蕭齊存在時間較短,23年歷經九個皇帝。
南朝梁示意圖
史稱“蕭梁”,是南齊皇室蕭衍推翻南齊所建立,蕭衍是為梁武帝,在位期間勵精圖治,國力強盛,蕭梁全盛時期,建康已成為人興物阜的大都市,人口規模曾達到驚人的兩百萬。南京雞鳴寺的前身就是這個時期修建的,被稱為南朝四百八十寺之首。
南朝陳示意圖
即“南陳”,國君亦姓“陳”,蕭梁后期,政局混亂,國立衰敗,陳霸先奪取政權建立了南朝最后一個政權,陳朝在四個朝代里實力最弱,后來被隋朝攻滅,存在了33年。
以上六個朝代,都定都在了南京,所以南京被成為“六朝古都”,南京成為當時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人口最多時達到了230萬,占當時南朝總人口的10%左右,這與當時漢族人南遷和生產力發展有巨大關系,史載當時的南京都城東西南北各四十余里長,城市外圍還有許多居民區和商業區,周圍的小城鎮郡縣也都在其管轄范圍之類。當時以南京城為代表的南朝文化和以古羅馬代表的西方文化是人類古典文明的兩大中心發源地,對人類歷史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五代十國時期,是中國歷史上軍閥割據的大分裂時期。公元936年南京城被確立南吳政權的西都,當時稱之為“金陵”。次年,南吳被權臣徐知誥篡國。
五代十國形勢圖
南吳被取代之后,徐知誥最初建立的政權叫“齊”,兩年后徐知誥恢復李姓,改名為昪[biàn],自稱是唐宗室后裔,改國號為“唐”,史稱“南唐”,正式建都金陵,后改金陵府為江寧府。南唐當時是各割據政權當中經濟文化最為繁榮的代表,金陵城也是當時的繁華大都市,但是南唐軍事實力不濟,后主李煜無心政治,975年宋軍攻占江寧,南唐滅亡。
元朝末年,政治腐敗,天災人禍,民不聊生,爆發了紅巾軍起義,后來朱元璋部在起義隊伍中逐漸壯大,公元1356年朱元璋攻占集慶,改名應天府,即現在的南京,公元1363年朱元璋徹底消滅了陳友諒的殘余勢力之后,自稱吳王,定都應天府。為了和當時張士誠的“東吳”相區別,史稱“西吳”。
明朝疆域圖
公元1368年,朱元璋稱帝,改國號為“明”,次年定都應天府?!熬鸽y之役”后,朱棣奪權,為了鞏固北方的統治,公元1421年,朱棣正式遷都北京,將南京改為留都,設南京六部等機構,應天府(南京)和順天府(北京),兩京制一直延續到明末。明朝滅亡之后,南明弘光政權也短暫的定都于應天府。
今天南京的很多古跡都是明朝時期修建的,比如明故宮,明城墻,雞鳴寺,夫子廟等。明朝時期的南京成一度成為世界最大最繁華都市存在,人口最多時達到了120萬。
太平天國形勢圖
清朝后期,太平天國起義席卷江南的半壁江山,是中國歷史上最大一次規模的農民起義戰爭。1853年太平天國攻占江寧(即南京),定都于此,改名為“天京”。1864年天京陷落,太平天國運動失敗。
以上就是歷史上定都南京的政權,加上民國時期的南京國民政府,稱其為“十朝古都”也不為過。南京在歷史上有很多別稱,以下:
金陵(楚)——秣陵(秦漢)——建業(孫吳)——建鄴(西晉)——建康(東晉,南北朝)——金陵(隋唐)——江寧(五代十國,北宋)——建康(南宋)——集慶(元)——應天(明)——江寧(清)——天京(太平天國)——南京(清,民國至今)
如有遺漏,歡迎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