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末年,群雄紛爭不斷,中原大地彌漫著無窮無盡的戰(zhàn)爭硝煙。但令人十分驚奇的是,在這樣一個動亂的時局下,曾經一直覬覦中原的匈奴、羌戎等外族卻并沒有大規(guī)模的趁機分一杯羹,畢竟這些外人自古都喜歡乘亂世南下。從商周開始,中原王朝與外族的戰(zhàn)爭就從未停歇過,北戎狄曾經滅西周國、西晉末期因為八王之亂導致五胡入主中原亂華,甚至后來的兩宋于女真和契丹的對抗等。可是在三國這樣一個天下大亂之時,這些胡人又哪里去了?所謂鷸蚌相爭漁翁得利,他們又怎會坐視漁翁之利白白丟失?
中原戰(zhàn)火不斷
匈奴曾經是兩漢時期最大的侵略外族,但經過漢武帝、漢宣帝已經光武帝等的出兵抵御之后,他們的有生力量基本被摧毀。東漢后期,匈奴因為內部爭斗,內亂不止,最后分裂成南北匈奴部落,北匈奴一路前行,打到歐洲去了,還把西羅馬帝國給滅了。南匈奴人與漢朝周邊的各民族紛紛涌入中原,歸順了曹操,史稱“關中人口百余萬,戎狄居半,匈漢雜居”。曹操為了北方的穩(wěn)定,先后將這些胡人分為五部,每部擇立貴族為帥,另選漢人為司馬對其進行監(jiān)督;
羯人一直是匈奴的附屬奴隸軍隊,匈奴內亂之后,羯人也陷入無人管控的局面,根本沒有任何實力;
烏丸族在三國時期算是胡人中比較強大的,曾經一度各自稱王。但曹魏政權上臺之后,曹操以張遼為先鋒于白狼山大破烏丸,斬殺了其首領蹋頓,部落也被移至內陸定居,先前的烏丸部隊也被收編成曹氏軍團中騎兵精銳部隊;
鮮卑族在同時期也是內部分裂斗爭不斷,后來被曹操派兵襲擊,首領軻比能被刺殺身亡,直接導致部落陷入大亂,一直到西晉時期才得以恢復。
西北西南的羌、氐和南蠻在三國時期也是時常擾亂,不過皆被三國諸侯派兵滅了。
曹操在抵御外族的功績十分巨大
三國時期,雖然紛亂不斷,但是卻人才輩出:
在西北地區(qū),張奐、董卓等人多次擊敗了羌人和鮮卑人的叛亂和進攻;
曹操在白狼山大破烏桓之后其子曹彰收復了代北烏桓無臣氐,鮮卑軻比能臣服,北方大定;曹操本人又扣押南匈奴單于,迫使南匈奴分裂五部,解決了邊境大患。
曹魏建國后,田豫和牽招鎮(zhèn)守北疆,招撫烏桓、鮮卑,大破軻比能、斬骨進,威震北疆;
曹魏名將毌丘儉兩次出兵討伐高句麗,攻破丸都,幾亡其國。
孫吳陸遜親自率軍討平了山越,他并以強健者為兵士,以老弱者為農,不僅填充了軍員,還開發(fā)了田地。
諸葛亮平南蠻,七擒孟獲,除此之外,還有張遼、張既、馬超、夏侯淵、梁習等人,都是胡人十分害怕的中原名將。
三國名將眾多
曹魏:北方基本同意之后,曹操頒布了很多法令,對內屯田,興修水利,重視農業(yè)。中原地區(qū)其實在曹操的統(tǒng)治下基本平穩(wěn),胡人基本無力抗衡曹魏,遂不敢輕易南下。被分部的中原胡人雖然屢有反叛,襲擾,但還是表面臣服,不成氣候,西域地區(qū)曹魏也可以穩(wěn)定控制。
孫吳:孫權對江南的開發(fā)一直格外重視,在建安三年開始推行屯田制,大力發(fā)展農業(yè),興修水利,,使得孫吳相較蜀漢和曹魏來說,人民相對富足,也很穩(wěn)定,山越被收編之后,雖然也時常叛亂,但因為生活相對穩(wěn)定,規(guī)模都不大,很快就被鎮(zhèn)壓平息了。
蜀漢:蜀漢經過諸葛亮的大力整治和開墾之后,雖然不及曹魏和孫吳,但是也并不荒涼,再加上諸葛亮不僅善于政權整頓,對于民生、民心也十分重視,蜀漢軍民一心。南蠻被蜀漢收編之后,再也沒有發(fā)生動亂,羌戎被破后,姜維因為他本人十分了解羌胡,除了利用其對抗曹魏,也沒生事端。
雖然胡人與中原在三國之前就一直有著剪不斷理還亂的交集,但胡人一直并沒真正了解中原的文化力量和文化底蘊,胡漢的交融其實那個時候才剛剛開始,他們還不足以控制漢人,對漢人進行統(tǒng)治。對于漢文化,胡人還處在發(fā)展和學習的階段,并沒有徹底融入到農業(yè)文明當中,中原不管在經濟、文化還是軍事上都是遠遠先進與胡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