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說周知,唐太宗李世民英明神武、因文治武功把大唐帶入強盛期而被西域各國尊稱為“天可汗”。其實,“天可汗”這個稱號并是唐太宗獨有的,它是面流動紅旗,誰強大就歸誰。唐太宗之所以能得到它,就是滅了當時不可一世的突厥,風光一時無二。
唐朝初立之時 ,突厥已立幾十年,正是最興盛的時期,據說李淵太原起兵的時候甚至向突厥稱臣。即使稱臣也不丟臉,當時中原割據勢力薛舉、竇建德、王世充、劉武周等人也都向始畢可汗稱臣。唐滅劉武周的時候,突厥始畢可汗出兵援助劉武周,準備直取太原。也是唐朝運氣極好,始畢可汗行至夏州時病逝,突厥軍隊徐徐撤退。
唐太宗時期,突厥首領是頡利可汗,他連連縱兵進擾內陸,掠奪人口和財富,唐朝被邊患弄得苦不堪言。李世民剛繼位的時候,頡利可汗就以20萬軍隊直逼唐都長安城外渭水便橋之北,距長安城僅40里。此時唐軍無力抵抗,李世民設疑兵之計,親率高士廉、房玄齡等6人在渭水隔河與頡利可汗對話,有禮有節、不卑不亢定下盟約。如果《三國演義》早幾百年成書,頡利可汗也許不會中這“空城計”。
渭水之盟為唐朝贏得了時間,也增長了李世民仇恨的種子。這時候突厥內部發生叛亂,薛延陀反出突厥,建立薛延陀汗國。李世民一方面支持薛延陀,為他封汗,跟他互市,另一方面整軍備戰,不放過機會。公元629年,離渭水之盟僅僅三年,唐太宗命李靖率李勣、柴紹、薛萬徹等人統兵10萬,分道出擊突厥。李靖所部在定襄打敗頡利可汗,又在白道截擊殘部。唐軍步步進攻,突厥節節敗退,幾乎沒有還手之力,突厥幾乎每天都有重要將領和大批士兵投降。
頡利可汗逃往吐谷渾的途中,被唐軍抓住,李靖將其俘至長安。此時再來,已是階下囚,哪有他日風光!但李世民在長安的獻俘大典上,數落頡利五大罪后,卻念及渭水之盟,仍然優待他,還封他做了右衛大將軍。輝煌的勝利,讓李世民贏得了“天可汗”的尊稱。這個稱號,代表唐朝皇帝兼領西域,是北荒諸民族共同擁護的君主,這是中國有史以來的首例。唐朝皇帝都可以繼承“天可汗”的尊號,先后有唐高宗、武則天、唐中宗、唐睿宗、唐玄宗、唐肅宗、唐代宗也被稱為“天可汗”。直到唐代宗時期,這個稱號才被讓與日漸強大的吐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