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中國各地又迎接特大暴雨,中華民族免不了再一次經受自然災害的考驗。其實縱觀整個華夏文明,就是在與洪水災難抗爭中成長的。我們最不怕的就是考驗,最怕的是不能總結經驗教訓。
世界各地都流傳過關于洪水的上古神話,西方的始祖躲進諾亞方舟,等到洪水退去在建設家園。我們的先祖卻一代又一代的治理洪水,父死子繼、前赴后繼、公而忘私,成就了大禹偉大的功績和感人的故事。
我們都學過西門豹的故事吧?西門豹不相信獻祭河伯的鬼話,主持修筑引漳十二渠灌溉工程,,既減少了河水泛濫之禍,又肥沃了土壤,作用持續了1000多年。
李冰修筑的都江堰,造福蜀中百姓,至今還發揮巨大的作用。王景采用分流法治理黃河,使桀驁不馴的母親河安流800年。
范仲淹、王安石兩位北宋名臣,詩文傳世卻也非紙上談兵,一個治理太湖水患,一個頒布了開創了我國首部水利法。接下來的郭守敬、潘季馴、李儀址等等都在各自時代為中華民族降服水患做出了巨大貢獻。
災難當頭,悲傷難過總是難免的,但是首先是要確保人身安全,其次是盡快疏通引水,再次是災后的重建恢復。其實我們不缺資金,我們是缺乏在災難之前的預防。再多投資一些進行綠化、防澇工程,把應急做在前面。希望我們能多一些治水人才,少一些抗洪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