綏化府:沖,繁,難。省東南七百六十里。原名北團林子,隸呼蘭副都統。光緒十一年,設綏化?。是時副都統治所號中路,呼蘭?號南路,?城號北路,名為呼蘭三城。三十年升?為府。廣三百馀里,袤一百馀里。北極高四十七度三十八分。京師偏東十度五十六分。領縣一。東北:綏額楞山,尼爾吉、克音二河出。呼蘭河自馀慶入,各緣界右注之。西流,右受尼爾吉、克音河,左受津河,入蘭西。南:濠河亦緣界從之。東北:上集廠,駐經歷。官商路五:北赴海倫;南出巴彥;西至蘭西;東津河鎮赴馀慶;東北雙河鎮達鐵山包。馀慶縣 繁,難。府東一百里。原名馀慶街。光緒十一年設分防經歷,屬綏化?。三十年改置,隸府。南:青山、黑山山脈,跨木蘭、巴彥兩州縣界。北:呼蘭河,導源鐵山包達里代嶺西麓,西流入境,又西入府。濠河導源極南沈萬合屯,西流入府。南:格木克河出上窖子,北至郭吳屯,屈西,逕縣治南,又西北入呼蘭河。東:拉列罕、安拜、穩水、鐵山包、尼爾吉諸河,皆北入呼蘭河。又東北額伊琿河,西南流至王家堡,合歐肯河,大伊吉密合小伊吉密河,皆入呼蘭河。官商路四:西赴府;東赴鐵山包;北出五道岡西行達海倫;東行達鐵山包。一東南黎家屯南行至東興鎮,又便道南渡格木克河、雙銀河、濠河達巴彥。民船可溯呼蘭河至鐵山包運煤。海倫府:繁,疲,難。省東南六百里。即通肯副都統城。光緒三十年,以通肯、海倫河新墾地置海倫?。三十四年升府。領縣二。東北:內興安嶺。通肯河出西麓,西流,右受十一道至八道溝,屈南流,札克河東來注。西南:七道溝自胡裕爾河分出,南流來注。南:海倫河自東來注,三道、二道、頭道、污窿河自西來注,又南會呼蘭河。呼蘭河南自綏化入,合通肯河、克音河來會,入呼蘭境。北:胡裕爾河緣訥河界入之。府境居海倫河北,有通肯協領。官商路三:西至拜泉;西南至青岡;南至綏化。東南行經綏化上集廠達馀慶。又西北海布道至布特哈,北海畢道至畢拉爾協領地,二道皆宣統中開。商船由呼蘭河入通肯河至女兒城。青岡縣 疲,難。府西南二百六十里。原名柞樹岡。柞樹一名青岡柳,縣以此名。光緒三十年置,隸?。東:通肯河自拜泉入,南流,與府分界,入呼蘭河。呼蘭河自府會通肯河入,西南流,與呼蘭分界,入呼蘭境。官商路四:東北駱家窩棚赴府;西大林家店赴省城;西南白家店至安達;南李春芳屯達蘭西。又縣南呂馬店、東南何小懷屯,為省城東路站道,由此赴興京。拜泉縣 繁,難。府西北一百六十里。原名巴拜泉,即那吉泊,土名大泡子,縣以此名。光緒三十二年置,隸?。三十四年改府,仍隸。東:通肯河自府境入,南流,與府分界。右受七道、六道、五道、四道、三道、二道、頭道溝,入青岡。北:胡裕爾河自訥河入,受印京河,西入龍江。南:雙陽河,東逕縣南,又東潴為松津泊。巴拜泉在雙陽河南,其東南白水泉。西南:馬鞍泊、白華泊,皆平地出泉,可供汲飲,故有巴拜之稱。巴拜即“寶貝”轉音也。官商路四:東南三道溝赴府;東北李喜屯達訥河之三站,即新開海布道;西孔家地房赴省城;南菜富屯至青岡。胡裕爾河北岸有莽鼐牧場。有額魯特依克明安公府。鐵驪縣:光緒三十四年,擬設治海倫府東南、馀慶東鐵山包。東至金牛山、興東道界。南大青山,東興鎮界。西,鐵山包河,北,依吉密河,并馀慶縣界。呼蘭河出境東達里代嶺,西入馀慶。有協領駐河北,管理旗丁屯田。
綏化原名北團林子,清光緒十一年十月十四日(1885年11月20日)設理事通判廳即綏化直隸廳,廳治在北團林子,是綏化建置開始。當時,北團林子南北一帶有3個圓形林子,以泥河為界,位于泥河南岸的稱南團林子,北岸的稱腰團林子,最北的稱北團林子,綏化建置時將北團林子改名為綏化。綏化書語史載,“綏”為安好、安撫之意,《詩·小雅·鴛鴦>:“福祿綏之。”《周頌·桓>有“綏萬邦”記載。多為祝頌安好用語。“化”則“變也”,造化、教化之意。綏化有安撫教化、造化發展、吉祥安順的意思,可謂寓意之深。
綏化市歷史悠久。大約在一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綏化市境內就有古人類繁衍、生息。
綏化市夏商時期為肅慎地。“肅慎者,虞夏以來東方大國也”。自虞舜至夏、商、周時,肅慎與中原華夏各族關系一直很密切。
西周至西漢時期,綏化市的慶安、綏棱、海倫、望奎、蘭西等市縣仍為肅慎地;西部的明水、青岡、安達,西南部的肇東等市縣為氵歲貊地。
東漢至兩晉屬夫馀地,夫馀世居東北,是貊族的后裔。晉時全市大部分市縣屬夫馀的寇漫汗,其農牧經濟、文化和習俗都深受中原影響。這一時期,夫馀地仍臣服于當時的中原王朝。
南北朝時期,綏化市屬勿吉地。勿吉先后與南朝、北魏王朝建立了臣屬朝貢關系。
隋唐時期屬靺鞨地,唐代分別歸屬于唐渤海都督府和黑水都督府。
宋遼金時期,綏化市先后歸契丹族建立的遼、女真族建立的金管轄。
元朝時期,綏化市歸元朝的開元路管轄區,這一時期農業得到了較大的發展。
明朝時期為努兒干都指揮史司所轄,主要居住著女真族和漢族、蒙古族、朝鮮族和其它少數民族。
清朝時期歸鎮守黑龍江將軍管轄。清王朝建立之初,視東三省為“龍興之地”,實行封禁政策,將東三省山林、土地當作皇室圍場,嚴禁開發耕種。清咸豐十年(1860年)經黑龍江將軍特普欽奏準,開始出放民荒。清光緒十一年(1885年)設綏化理事通判廳,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由廳升府。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在東北設東北三省總督,統轄奉天、吉林和黑龍江三省,綏化市全境歸黑龍江省管轄。
民國初期,東北三省實行省、道、縣三級管理制,民國二年(1913年)由府改縣,綏化市大部分縣屬綏蘭道。民國十八年(1929年)東北政務委員會成立,廢道制,縣歸省直接管轄。海倫、綏化為一等縣,肇東、蘭西、青岡、安達、望奎、慶城為二等縣,綏棱、明水為三等縣。
偽滿時期,綏化市劃歸當時的濱江省管轄。后有幾次變動,但全市絕大部分市縣仍歸濱江省管轄。
解放戰爭時期,慶城(慶安)、綏棱、海倫、望奎、綏化、明水和青岡、蘭西、安達、肇東等縣分屬當時的黑龍江省和嫩江省管轄。1949年建國前夕,全市10個市縣均劃歸黑龍江省管轄。
建國后,綏化市分屬黑龍江省和松江省。1954年后屬兩省合并后的黑龍江省。1956年3月5日,經國務院批準,設綏化地區專員公署,轄綏化、北安、海倫、德都、鐵力、綏棱、慶安、呼蘭、巴彥、蘭西、望奎、通河、木蘭13縣,專員公署駐綏化縣。青岡、安達、明水歸嫩江專員公署管轄,肇東歸省直轄。1958年8月,國務院決定撤銷綏化專員公署,成立松花江專員公署,專員公署駐哈爾濱市,轄1市13縣,即:伊春市、綏化、巴彥、雙城、五常、肇州、肇源、木蘭、通河、望奎、蘭西、綏棱、海倫、慶安縣。1963年12月,伊春市從松花江專員公署劃出。1965年6月,國務院決定重新成立松花江專員公署,原松花江公署改為綏化專員公署,綏化專員公署駐綏化縣,轄肇東、肇州、肇源、安達、綏化、海倫、望奎、蘭西、明水、青岡、慶安、綏棱、鐵力13縣。1967年3月成立綏化地區革命委員會,1979年2月撤銷,設置綏化地區行政公署,轄綏化、肇東、安達、海倫、肇州、明水、望奎、慶安、綏棱、蘭西、肇源、青岡12縣。經國務院批準,1982年12月,綏化縣撤縣設縣級綏化市;1984年11月,安達縣撤縣設縣級安達市;1986年9月,肇東縣撤縣設縣級肇東市;1989年12月,海倫縣撤縣設縣級海倫市。1992年12月,肇州、肇源兩縣劃歸大慶市。1999年12月,經國務院批準,撤綏化地區,設地級綏化市,撤縣級綏化市,設縣級北林區。2000年6月14日,綏化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協、市紀檢委舉行了撤地設市揭牌儀式。全市現轄1區、3市、6縣,70個鎮、90個鄉、6個街道辦事處。
慶安一帶,清代屬呼蘭城守尉轄地,后為呼蘭副都統管轄。原名“于清窩堡”。清同治初年,山東農民于清攜眷來此墾殖定居,漸成村落,稱“于清窩堡”。繼而商賈日興,1882 年(清光緒八年)改稱“于清街”。1885年5月(清光緒十一年四月),黑龍江將軍奏準,設置綏化廳治的同時,于于清街設分防經歷,并取“于清”二字之諧音,以“吉慶有余”之意,定名“余慶街”。1905年1月29日(清光緒三十年十二月二十四日),奏準設置縣的建制,沿用街名,定名余慶縣。知縣王耀昆于同年11月17日(清光緒三十一年十月二十一日)于余慶街“開用余慶縣木質關防”。隸屬綏化府。中華民國成立后,因與貴州省之余慶縣重名,于1914年2月5日改為慶城縣。同年6月,隸屬綏蘭道管轄。1929年2月,撤銷道制,改由省直轄。東北淪陷后,初隸黑龍江省管轄,1934年12月改隸濱江省管轄。1939年6月,又改隸新設之北安省管轄。1943年7月1日,慶城、鐵驪兩縣正式合并,改為慶安縣。縣城改為慶安街。 1945年“九三”抗日戰爭勝利后,慶安縣隸屬黑龍江省。1946年6月,將原鐵驪地區劃出,恢復鐵驪縣。1947年2月,慶安縣由黑嫩聯合省第一專區管轄。同年9月,黑嫩聯合省分開后,仍歸黑龍江省直轄。1956年3月,劃歸綏化專區管轄。1958年8月,改由松花江專區管轄。同年9月5日,國務院批準,撤銷鐵力縣,并入慶安縣。1962年10月20日,國務院批準,將原并人慶安縣的鐵力地區劃出,恢復鐵力縣。1965年6月,松花江專區改稱綏化專區,慶安縣隸屬綏化專區。
1992年,慶安縣位于黑龍江省中部,小興安嶺山脈西麓。東與鐵力市以安邦河及依吉密河為界,東南與通河縣毗連,南與木蘭縣和巴彥縣為鄰,西接綏化市,西北與綏棱縣接壤,東北界伊春市。全縣總面積5470平方公里。全縣共轄18個鄉、鎮。1992年末全縣總人口34.66萬人,其中非農業人口6.84萬人;朝鮮、滿、蒙古、回族等少數民族人口約占1.8%。縣政府駐地慶安鎮。 (以上摘自《黑龍江省志·地名錄》)
慶安縣最早稱于清街,取人名。清代同治年間,有一農戶叫于清的人移居于此,開墾荒地,后來便將此地取名為于清。設治時,以于清二字之音,取積善余慶之意,正式命名為余慶縣。后因與貴州省余慶縣重名,更名為慶城縣,一九四四年又改為慶安縣。
此地在周以前為肅慎地;戰國時期為貉地;漢屬穢移地;后漢、三國時期為扶余奴隸制王國的屬地;晉屬寇漫計;后魏、北齊為匆吉地;隋屬黑水靺鞨部,遼屬生女真地;金屬上京會寧府管轄;元為斡赤斤分地;明置納刺吉衛,屬奴兒干都司統轄;清初為呼蘭副都統轄地,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設置余慶縣,隸屬于綏化府。民國三年(1914年)改慶城縣,為黑龍江省綏蘭道所轄。民國十八年(1929年)東北政務委員會成立,廢道制,縣歸省直轄,慶城縣直隸黑龍江省為二等縣。偽滿洲國成立后,康德元年(1934年)十二月實行地方行政機構改革,將東北劃分為十四省,慶城縣劃屬新設的濱江省管轄。康德六年(1939年)六月新增設北安,東安兩省,慶城縣又從濱江省劃歸北安省管轄。康德十年(1943年)十月設置東滿總省和興安總省的同時,慶城縣更名為慶安縣,仍為北安省所轄。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東北光復后,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六月五日公布東北新省區方案,將偽省合并為九省,偽北安與黑河兩省合并為黑龍江省,慶安縣隸屬于黑龍江省。
海倫縣原名(1)蘇爾沁咀子(又稱索倫箐嘴子),(2)通肯。通肯名稱的由來。據《滿洲地名考》記載:此地開拓時所管轄的地域很廣,便設置了副都統管理此地,由于通肯河旋繞其境,故名。“通肯”是滿語,其意,一說為“鼓”之意,另一種解釋為“散”之意。海倫地名是於光緒末年裁通肯副都統,設置直隸廳時所啟用的名稱,其來源,是以城址位于海倫河附近命名。“海倫”亦為滿語,即“水獺”的意思。
前清時曾為皇家圍場地,禁止百姓采樵游獵,而只有索倫族人可以進入禁地,他們以捕獵為生,水草為居,沒有固定的房舍。在此期間,綏化已設通判理旗民事,而此地仍為圍場。土人稱此地為索倫箐嘴子。由于此地草木豐茂,土質青腴,富於農作,所以光緒中葉,黑龍江將軍屢次奏請放荒地,但都被駁斥。不但不能放荒,反而更加嚴厲限制墾荒,至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才開始設副部統兼辯墾務,大概因通肯河旋繞其境而命名為通肯副都統。這時期被視為旗官治理時代。光緒三十年(1904年)黑龍江將軍達桂、齊齊哈爾副都統程德全開始奏請旗民兼墾,并對墾民加倍獎賞,三十一年(1905年)我通肯副都統設海倫直隸廳同知,三十四(1908年)升補為海倫同知。宣統元年(1909年)升廳治為府治,民國元年(1912年)三月改府為縣;民國三年(1914年)六月劃屬黑龍江省綏蘭道;民國十八年(1929年)東北政務委員會成立,廢道制,縣歸省直接管轄,海倫縣直屬黑龍江省,為一等縣;康德元年(1934年)十二月,實行地方行政機構改革,劃東北為十四省,海倫劃屬濱江省;康德六年(1939年)六月在第二次地方行政機構改革,劃東北為十六省的基礎上,又增設了東安、北安兩省,海倫又劃屬北安省所轄;東北光復后,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公布了東北新省區方案,將偽省合并為九省,當時的偽北安與黑河兩省合并為黑龍江省。海倫隨之歸屬黑龍江省。沿續至今。
1989年12月23日,國務院批準撤銷海倫縣,設立海倫市(縣級)。
海倫,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是黑龍江省建治較早的縣份之一。自古以來,中華民族的先人就已經勞動和生息在這塊土地上。在秦、漢、唐、遼、金、元、明時期,境內即有少數民族生息、繁衍、勞動。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始建通肯副都統衙門,海倫縣境域即為其所轄;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裁通肯副都統,設通肯協領署;宣統元年(1909年),海倫直隸廳改為海倫府;1912年(民國元年)海倫府改為海倫縣;民國6年(1917年)1月設望奎設治局,從此,海倫、望奎分治,恢復海倫縣;1932年,日本入侵后,海倫縣歸屬偽濱江省。1945年8月15日,偽滿洲國覆滅,全縣人民獲得解放。
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于同年11月,建立了人民政府,至1949年建國前夕,海倫縣曾先后歸黑嫩省、黑龍江省管轄。1949年10月1日建國后,海倫縣一直屬于黑龍江省管轄。至1985年,縣境內共有7個鎮,10個街道;22個鄉,360個村,1,667個村民小組,1,255個自然屯;6個農牧場,6個林場。海倫鎮為縣人民政府駐地。全縣總戶數為164,418戶,人口為799,838人。境內民族99.5%是漢族,還有朝鮮族、回族、滿族、蒙古族、土家族、達翰爾族、鄂倫春族、錫伯族、黎族、彝族等。各族人民在黨的民族政策指引下,緊密無間,團結奮斗,共同建設著社會主義新海倫。
青岡縣駐地,原名“柞樹崗”,因此地有丘陵高崗多生柞樹得名。1905年(清光緒三十一年)設縣時,劃分經界,因境內西北有大青崗一道,定名為青岡縣。清代屬齊齊哈爾副都統轄區。1851年(清咸豐元年),由齊齊哈爾副都統派屯旗官到柞樹崗一帶“擇地開墾,建官屯六個”,統稱“六大屯”(又名恒升堡),后對漢人開放,出放官荒。1899年(清光緒二十五年),由通肯副都統管轄。1905年1月29日(清光緒三十年十二月二十四日),清廷批準,于柞樹崗(今青岡鎮)設置青岡縣。隸屬海倫直隸廳。經黑龍江將軍衙門委派官員“勘察界址”和呈請委官試署等籌備工作,于同年10月31日(清光緒三十一年十月初四日),青岡縣知縣“開用關防視事”。1909年(清宣統元年),海倫廳升置海倫府后,青岡縣隸屬海倫府。中華民國成立后,府、廳、州一律改縣后,由黑龍江省直轄。1914年6月改隸龍江道管轄。1929年2月,廢止道制,復歸省直轄。時為二等縣。東北淪陷后,初隸黑龍江省,1934年 12月劃歸濱江省管轄。1945年“九三”抗日戰爭勝利后,劃歸黑龍江省管轄。1954年8月,松、黑兩省合并后,由黑龍江省直轄。1956年3月,劃歸嫩江專區管轄。1960年5月,改隸松花江專區。1965年6月,松花江專區更名為綏化專區,歸綏化專區管轄。
1992年,青岡縣位于黑龍江省中部,松嫩平原東部。北鄰明水縣,東以通肯河與海倫市、望奎縣交界,南靠蘭西縣,西界安達市。全縣總面積2675平方公里。全縣共轄19個鄉、鎮。1992年末全縣總人口43.1萬人,其中非農業人口8.62萬人;蒙古、回、滿、朝鮮等少數民族人口約占總人口的1%。縣政府駐地青岡鎮。 (以上摘自《黑龍江省志·地名錄》)
青崗縣舊名石人崗。石人是金代貴族墓前所置的石仲翁,石人崗又稱柞樹崗,每到春暖花開的時節,崗上的柞樹吐出嫩青,故名青崗。
唐虞三代為肅慎地;周以后為穢貊地;漢時屬穢地;后漢三國時期屬北扶余地;晉時仍為扶余的屬境;后魏北齊屬勿吉地;隋時屬靺鞨黑水部;唐屬黑水靺鞨;遼屬烏隈于厥部;金屬蒲與路;元屬斡赤斤分地;明歸屬奴兒干都司統轄;清為依克明安旗南地,歸屬通肯副都統管轄,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開始沒治,隸屬海倫府,民國元年(1912年)仍承舊制,民國三年(1914年)國民政府實行省、道、縣三級管理制。分東北為三省十道,本縣劃屬黑龍江省龍江道,民國十二年(1923年)將本縣北境劃歸明水設治局管轄,民國十八年(1929年)東北政務委員會成立,廢道制,縣歸省直轄,本縣直隸黑龍江省為二等縣,滿洲建國初仍承舊,康德元年(1934年)十二月一日偽滿洲國改行帝制,實行地方行政機構改革,成立濱江省公署,將青岡縣由原黑龍江劃歸濱江省管轄,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東北光復后,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六月五日公布東北新省區方案,將偽省合并為九省,將本縣劃歸嫩江省所轄,全國解放后,劃東北為三省,青岡隸屬黑龍江省所轄。
拜泉,原名“巴拜”,以城西南“巴拜泉子”(俗稱大泡子)得名。巴拜泉,又稱“八百泉”,蒙古語稱“巴拜布拉克”,“巴拜”為“寶貝”、“貴重”之意,“布拉克”意為 “泉水”,合稱“寶貴的泉水”,故設縣時命名“拜泉”。清初,屬齊齊哈爾副都統轄地,清代中葉以后屬依克明安旗轄地,清朝晚期黑龍江將軍始放巴拜荒段,1905年(清光緒三十一年),設巴拜荒務行局。1906年2月1日(清光緒三十二年正月初八日),清廷批準,設置拜泉縣,隸屬海倫直隸廳管轄。首任知縣王錫侯受命于是年7月21日(農歷六月初一日)在綏化府啟用關防,10月25日(農歷九月初八日)前赴拜泉,“并親到莽鼐荒段,督同勘丈”, 11月1日(農歷九月十五日)“行抵縣境太平山地方”。縣署初設太平山(今新生鄉興盛村),1907年(清光緒三十三年)秋縣署遷至三道鎮,1908年11月(清光緒三十四年十月)遷駐新街基(今縣城)。中華民國成立后,1914年6月,拜泉縣隸屬龍江道管轄。1929年2月,撤銷道的建制后,改由省直轄。東北淪陷后,初隸黑龍江省管轄,1934年12月劃歸龍江省,19 39年6月劃歸新設之北安省管轄。1945年“九三”抗日戰爭勝利后,隸屬黑龍江省管轄,195 6年3月劃歸嫩江專區管轄。1960年5月至1961年10月,嫩江專區一度撤銷時,曾劃歸齊齊哈爾市領導。1985年1月,嫩江地區撤銷后,劃歸齊齊哈爾市領導。
1992年,拜泉縣位于黑龍江省中部偏西,松嫩平原北部,縣域版圖略呈方形(東北缺角),南北長55公里,東西寬66公里,全縣總面積3599平方公里。南與明水縣為鄰,西與依安縣接壤,北與克山、克東縣毗連,東與北安市和海倫市相接。全縣共轄7鎮、16鄉。1992年末全縣總人口56.1萬人,其中非農業人口7.9萬人;滿、回、蒙古等少數民族人口占總人口的1.6%。縣政府駐地拜泉鎮。 (以上摘自《黑龍江省志·地名錄》)
拜泉地名是由本地著名的巴拜明水泉子而得名。拜泉的舊名為“巴拜泉”(訛作八百泉),為蒙語,其全稱為“巴拜布拉克”,“巴拜”為“寶貝”、“貴重”的意思,而“布拉克”為“泉水”,合稱為“寶貴的泉水”。放設治時便以此作為地名,沿用至今。拜泉鎮、舊名巴拜泉。
早在遠古時為肅慎之地;戰國時燕園東方有雜胡數種,接東胡北部即今黑龍江全境,拜泉應屬東胡北部。秦滅燕國,拜泉隨之歸屬泰國;西漢時拜泉為匈奴左部;東漢時屬鮮卑;遼金時代,屬上京會寧府的西境;元時屬合蘭府;明洪武永樂年間,邊外歸附設奴爾干都司,之后又設虎爾、文卜顏、木蘭諸衛,拜皋即在三衛境內;前清開國始,拜泉為索倫蒙古各種族游牧之地,此時尚無漢人蹤跡,追至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開始把民開墾,至三十一年(1905。年)里民日益增多,三十二年(1906年)十二月十三日開始設拜泉設治局,于元字六甲太平山屯,并與海倫、青崗、伯河等劃界,三十四年(1908年)冬移駐大泡子,并改名巴拜縣。民國三年(1914年)稱拜泉縣,劃屬黑龍江省龍江道;民國十八年(1929年)東北政務委員會成立,廢道制,縣歸省直接管轄,拜泉屬黑龍江省,為一等縣;偽滿大同元年(1932年)公布了省公署官制,確立東北為五省,拜泉仍歸屬黑龍江省,為甲類縣;康德元年(1934年)十二月實行地方行政機構改革,劃東北為十四省,拜泉劃屬龍江省;康德六年(1939年)元月在原十六省的基礎上,又增設東安、北安兩省,拜泉屬北安省;東北光復后,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六月五日公布東北新省區方案。將偽省合并為九省,拜泉又劃歸黑龍江省,沿續至今。
施治以前
根據歷史文獻記載,從新石器時代起,隨著氣候的轉暖,人類一批批地從華
北地區和山東半島,經過熱河山地和遼東半島,進入黑龍江地區,進入小興安嶺
以南、松花江以北的鐵力地域。
宋遼時期,在松花江中游及呼蘭河上、中游一帶,有生女真人形成的“五國部”,其中的鐵甸部又稱鐵驪部就在今鐵力縣境域一帶,遼王朝于“五國部”頭
城(依蘭)置“五國部”節度使,統轄包括鐵驪在內的五部,隸屬于黃龍府都部署司。1049年,遼王朝在黑龍江地區(包括蘇聯海濱地區)設置七大王府,其中的鐵驪國王府就在今鐵力縣境之北。
宋金時期,鐵力地域屬上京路會寧府率.督畔窟之地(亦稱胡拉溫地,即呼蘭河流域平原),此地廣而腴,1165年,金世宗出于軍事上的考慮,遷速頻、胡里改路的3猛安、24謀克戶于此屯墾戍邊,以備應急。
元代,本縣地屬遼陽行中書省水達達路。其路西南為茶刺罕地(包括)今鐵
力西部平原,是成吉思汗三弟帖木哥.斡赤斤之封地)宜農耕。元王朝在此立屯,
設萬戶府,由萬戶長統領女真人、漢人從耕。水達達路下轄 5個軍民萬戶府,有
兩個在今鐵力境東南。
明代,本縣地域屬奴爾干都司阿者迷河衛和納刺吉河衛。永樂元年(1403年),元朝胡剌溫地官員、女真野人首領西陽哈朝拜明成祖,被封為阿者迷河(今依吉 密河)衛第一任指揮使。16世紀初,忽刺溫河及其以東的鐵力地域的女真人南下大遷徙,至遼河上游和松花江之間定居,史稱“扈倫四部”,清代皆成為滿族共同體之核心。
清初,全國分18省,而東北和西北邊疆則置將軍及副督統管轄。康熙二十二
年(1683年)設黑龍江將軍。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設齊齊哈爾副督統,同治
元年(1862年)呼蘭城東北境設呼蘭廳,治巴彥蘇蘇,光緒十一年(1885年)呼
蘭廳北境劃出設綏化廳,治北團林子,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綏化廳升府,
又設綏蘭海兵備道,鐵驪均受其轄。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北團林子協領移
駐鐵山包。是年,東三省總督徐世昌在籌劃江省設治時,擬將鐵山包置鐵驪縣,
折奏清帝未果。
施治以后
民國4年(1915)年5月14日,奉大總統批文將余慶縣安邦河以東地區劃歸鐵
山包,改名鐵驪,廢鐵山包協領署,置鐵驪設治局,隸屬綏蘭道。同時,黑龍江
巡按使任命王樹聲為鐵驪設治局首任設治員,轄境與治城由綏蘭道尹劃定。民國
5年(1916年),改巡按使為省長。民國18年(1929年),東北政務委員會成立,
廢省長改設委員制的省政府。鐵驪設治局直接隸屬黑龍江省政府。
偽大同2年(1933年)5月,日本關東軍侵占鐵驪,不久成立偽縣公署(屬丁
類縣),隸屬偽黑龍江省。偽康德元年(1934年),東北地區劃分為14個省,鐵
驪縣由黑龍江省(省治齊齊哈爾市)劃歸濱江省(省治哈爾濱特別市)。偽康德
6 年(1939年),增設東安、北安兩省,東北成為18省,鐵驪縣由濱江省改劃歸
北安省(省治北安街)。行政設置仍沿用舊制,縣公署內置日本指導官1人,下
設1處3局,即財務處、教育局、實業局、警務局。后改指導官為參事官,并明文
規定“參事官輔佐縣長,參劃縣政之機務,及承命掌事務”,實際上參事官統攬
縣政一切大權。偽康德4年,改日本參事官為副縣長,偽縣公署內設1科3 局,即
總務科,內務局、警務局、財務局。12月偽縣公署實行新縣制,改縣公署各局為
科。偽康德9年,縣公署設4科24股,分工越來越細,對人民的統治和壓迫越來越
殘酷。偽康德10年(1943年)7月1日,鐵驪縣與慶城縣合并,改稱慶安縣,原鐵
驪治城改稱鐵驪街,慶安縣仍隸屬北安省。偽康德12年(1945年)東北光復,偽
滿洲國垮臺,鐵驪成立地方治安維持委員會,以保護國家財產、維持地方秩序。
1946年1月,鐵驪置特別區;2月5日,置鐵驪縣佐辦事處,管轄鐵驪、田升、神
樹3個區,均隸屬黑龍江省慶安縣。同年6月27日,慶鐵分縣,鐵驪成立解放區民
主政權—鐵驪縣政府,人民政府的第一任縣長原野,鐵驪縣隸屬黑龍江省(省治
北安市)。1947年2月,黑龍江省與嫩江省合并為黑嫩省,鐵驪縣歸黑嫩省第一
專署(北安專署)管轄;5月,又改黑嫩省第三專署(龍南專署)所轄;6月,東
北改為9省制,恢復黑龍江省原建制,鐵驪縣仍歸黑龍江省(省治北安市)管轄。
1949年,黑龍江省城移至齊齊哈爾市,鐵驪縣仍屬其轄;同年8月,鐵驪縣政府改
稱鐵驪縣人民政府。
1955年,鐵驪縣人民政府改稱鐵驪縣人民委員會;同年8月,黑龍江省與松
江省合并,稱黑龍江省,省城遷至哈爾濱市,鐵驪縣仍為其所屬。1956年,成立
綏化專署,并轄鐵驪縣;同年11月19日,國務院決定,改鐵驪縣為鐵力縣。1958
年7月,撤綏化專署,設松花江專署,鐵力縣屬松花江專署;同年9月15日,本縣
與慶安縣第二次合縣,稱慶安縣。1962年10月20日,慶鐵分縣,鐵力縣人民委員
會正式對外辦公,鐵力縣隸屬黑龍江省松花江專署。1965年,鐵力縣又改屬綏化
專署。1970年4月1日,國務院決定伊春市改為伊春地區,鐵力縣由綏化地區改歸伊春地區,1979年12月14日,撤伊春地區恢復省轄的伊春市,鐵力為伊春市轄縣。1980年 9月,改鐵力縣革命委員會為鐵力縣人民政府至今。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