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有分過左右布政使司外, 湖廣跟陜西也都有分過左右布政使司,
湖廣左布政使司 --> 湖北布政使司
湖廣右布政使司 --> 湖南布政使司
陜西左布政使司 --> 陜西布政使司
陜西右布政使司 --> 甘肅布政使司
二、關于清代的一些注釋
㈡、清初的分省:
清初的分省一共有三例,涉及六省。有江南省分為江蘇、安徽二省,湖廣省分為湖南、湖北二省,陜西省分為
陜西、甘肅二省。清初的分省并不是一步到位的,而是經過了漫長的年間,呈現延續性和漸進性,也正因為如此,
很多史料對這三例分省的具體時間持異說,如以布政司分置、督撫定名等的時間作為分省的時間,而這其中忽略了
清代地方行政的變革,以及省從“名”到“實”的轉變。在這方面有很多專著論述,本節篇輻有限,不再一一論述。
1、布政司、按察司的分置:
順治十八年(1661)徙江南右布政司駐蘇州府,管轄江南省東南部,其余仍屬江南左布政司管轄,仍駐江寧府;
康熙五年(1666)將江南左布政司管轄的江南省東北部劃歸江南右布政司,六年(1667)江南左、右布政司分別更名為
安徽、江蘇布政司,江蘇、安徽正式定名,一般認為此即江南分省,之后江南省與江蘇省、安徽省同時在史料中出
現;乾隆二十五年(1760)安徽布政司徙駐安慶府,增設江寧布政司駐江寧府,管轄江蘇省北部。
康熙二年(1663)徙陜西右布政司駐鞏昌府,管轄陜西省西部,其余仍屬陜西左布政司管轄,仍駐西安府;六年
(1667)陜西左、右布政司分別更名為陜西、鞏昌布政司,一般認為此即陜西分省,八年末(1670)鞏昌布政司更名甘
肅布政司,甘肅正式定名。
康熙三年(1664)徙湖廣右布政司駐長沙府,管轄湖廣省南部,其余仍屬湖廣左布政司管轄,仍駐武昌府;六年
(1667)湖廣左、右布政司分別更名為湖北、湖南布政司,湖南、湖北正式定名,一般認為此即湖廣分省,但至雍正
二年(1724)年之前大量史料仍稱湖廣省。
故有專家學者認為三個右布政司的徙駐,即代表分省;但雖然布政司分駐,但名稱仍為原有省名,沒有出現省
所有的專名,故以康熙六年作為以上三例分省的專家學者占主流。
2、巡撫的固定:
清代康熙中葉,督撫的名額開始固定,并且有了穩定的區域,一般認為這一時期督撫取代布政司成為省級政區
的確定。但直至雍正二年(1724),湖廣巡撫和偏沅巡撫才分別更名為湖北巡撫和湖南巡撫,與布按兩司的冠名才統
一。
正因為如此,有專家學者認為以巡撫標志省的完善的話,那么湖北省、湖南省的行政長官居然和省名不匹配,
據此有專家學者認為湖廣分省至雍正二年年才真正完成。
3、學政制度的完善:
學政是清朝行政的主要組成部分,康熙六年雖然已經分省,但學政一直未分開,因此,安徽、湖南兩個省的行
政仍然不完善,只有甘肅在之前設有臨鞏學政。在康熙年間,湖南就多次要求分設學政,均沒有結果。
至雍正二年,才確定分湖廣學政為湖南、湖北二學政(當時仍稱督學道);三年(1725)又分江南學政為江蘇、安
徽二學政,同時撤消臨鞏學政,由陜西學政兼甘肅學政。
在完善學政制度后,以上六省的行政制度就和其他十二省的行政制度上完全相同了。
4、回避制度的完善:
清朝初年采用明朝的官員回避制度,籍貫某省的官員不得在籍貫所在省當任任何官職。以上三例分省在在確定
后,而回避制度仍沒有分開,以江蘇安徽為例,江蘇省籍官員不得在江蘇安徽兩省當任官職,而安徽省籍官員也不
得在江蘇安徽兩省中當任官職。直至雍正七年(1729)才將以上六省的回避制度改與其他省相同,仍以江蘇安徽為例,
在這之后江蘇省籍官員可以在安徽省當任官職,而安徽省籍官員可以在江蘇省當任官職。
正因為這一制度的完善,才使以上六省和其他十二省在所有的制度上達到統一。
5、從地圖上看分省:
在康乾時期的地圖上看,江蘇安徽仍為一省,未有省界;遲至嘉慶十七年地圖上,才出現江蘇、安徽為兩省,
和明確的界線。據此有專家學者認為江南分省最終在乾隆末年至嘉慶初年完全定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