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丹汗
1368年,享國運不足百年的元朝被朱元璋領導的起義推翻了,大明取代了元朝成了天下的主人,與遼、金、西夏等少數民族政權不同,末代皇帝元順帝妥歡帖睦爾既沒有戰死,也沒有自殺,而是率領著王族和所剩的軍隊撤退到了自己祖先曾經興起的故地——蒙古高原,因為作為黃金家族的元朝皇帝又是蒙古的大汗,對于蒙古各大汗國和各個部落有宗主權,元朝的滅亡,只是使蒙古帝國失去了中國的領土,但黃金家族(成吉思汗的直系后裔)的繼承者們卻一直都是蒙古大汗。兩百多年后的公元1604年,黃金家族的第三十五任大汗林丹汗(13歲)繼位,他也是最后一位蒙古大汗。
即位之初林丹汗試圖恢復蒙古的統一,重建成吉思汗的霸業,但同時又面臨著新興的強大對手女真族的威脅。因此,他對外采取聯明抗金的方針,對內則謀求控制蒙古其他部落,而且他以“攘外必先安內”為原則,優先進行對蒙古的統一,避免與后金正面交鋒。他的理想不僅僅是加強察哈爾部的勢力,更是要恢復成吉思汗的霸業,這從他的尊號“神中之神全智成吉思隆盛汗”可以看出。但昔日橫掃天下的蒙古騎兵這時已經走上了它的末路。后金的皇帝皇太極不愿意給他這個恢復祖上的榮光,重回大都(北京)機會。
1627年后金先后吞并科爾沁部,內喀爾喀五部,察哈爾部的奈曼和敖漢也歸順后金,面對后金帶來的巨大壓力,林丹汗離開遼河套,率數萬眾踏上西遷之路。林丹汗以秋風掃落葉之勢擊潰了駐牧于宣府外元上都故地的哈喇慎部和定居于歸化城的土默特部,一舉平定這一地區。然而自林丹汗西遷以來,雖然取得一些軍事勝利,但卻得罪了大多數蒙古封建主,蒙古諸部在此后相繼歸附后金,使林丹汗陷入孤家寡人的境地,也離他統一蒙古的夢想越來越遙遠。1632年4月,皇太極率大軍西進至西拉木倫河畔,會集蒙古諸部兵共十萬人,共擊林丹汗。
當時林丹汗駐帳于宣府邊外,聽說后非常震驚,于是率眾西奔。皇太極分兵三路窮追林丹汗41天,途中收攏了林丹汗所遺部眾數萬人。林丹汗亡命青海,逃難過程中部眾大量流失,兩翼大總官塔什海、虎魯克寨桑及巴達西寨桑等5個頭目率千余戶投降。林丹汗部眾糧食斷絕,甚至到了“殺人易食”的地步。1634年夏秋之際,林丹汗因天花死于青海大草灘,結束了悲涼的一生。林丹汗病故后,他的遺孀及他的兒子額哲率領余部自青海大草灘返回河套地區,額哲母子奉傳國玉璽出降,蒙古帝國正式宣告滅亡,漠南蒙古也全部收歸后金版圖。康熙年間,林丹汗的孫子布爾尼舉兵反清,旋即失敗,后嗣斷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