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密地處山東半島東部膠東地區,膠萊平原腹地,東與青島市接壤,總面積1526平方千米,是春秋名相晏嬰、東漢大經學家鄭玄、清代大學士劉墉、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莫言的故鄉。
高粱是高密人民最早種植的農作物之一,有五千多年的種植史。因高粱具有抗旱、耐澇、耐鹽堿、耐瘠薄、耐高溫、耐冷涼等多項優點,能獲得穩定而較高的產量,所以一直是高密人民的主要糧食,也是釀酒的主要原料。隨著社會發展,這種“紅高粱”特質升華為高密的象征,形成獨具特色的“紅高粱”文化。
紅高粱影視基地位于高密市東北鄉文化發展區紅高粱大街中段,包含莫言舊居及紅高粱影視基地兩大主體區域,距市區約20公里,規劃占地3600畝,劃分為莫言舊居文學休閑區、葫蘆島休閑區、鄉村影視博覽區、民俗文化體驗區、影視創作展示區等功能區。紅高粱影視基地是東北鄉文化旅游項目的建設重點之一,景區通過放大莫言效應以及《紅高粱》電影、電視劇的影響力,在保護、固化既有文化場景的基礎上,通過對《紅高粱》影視劇場景復現、莫言作品場景復現、文化植入、創意體驗、產業延展、風格改造等方式,打造一個獨具特色的集鄉村民俗體驗、影視拍攝、學術交流和水上娛樂于一體的文化旅游景區。
所謂撲灰年畫,是就其制作工藝而言,即制作者根據預先構思好的題材,用柳枝或者豆茬燒成炭條起稿,畫出大體輪廓,然后拿畫紙在底稿上拓撲,一稿可得撲稿數張;同一張畫稿便成了對稱的兩張,完美的對稱性成為高密撲灰年畫甄別與中國其他年畫品種的一個顯著特點。撲灰年畫的題材種類很多,尤以人物畫的繪制工藝最獨特,撲灰起稿后即手繪,先是平面涂色,勾勒輪廓,而后“粉臉”、“涮手”、“賦彩”、“開眉眼”、“勾線”、“涮花”、“咸菜磕花”、“貼金”、“涂明油”。撲灰年畫的生產,主要集中在高密北鄉的姜莊鎮一帶,目前生產量最大的,依然是宗教祭祀題材的年畫,即家堂和財神。
高密剪紙獨具一格,以其在藝術處理中所體現出來的“金石韻味”,為世人矚目。20世紀70年代末,高密文化部門即對民間剪紙藝術進行了系統地搶救、挖掘、整理,搜集到一大批傳統剪紙精品,發現了很多很有才藝的民間藝人。這些剪紙藝人和剪紙精品成為后來培訓剪紙新人的指導老師和教學范本。剪紙藝術已普及到少年兒童,城鄉不少學校開設了剪紙教學課,成為鄉土文化教育中重要組成部分。高密剪紙與號稱“中國一絕”的撲灰年畫、全國“著名土特名產”的聶家莊泥塑、婉轉悠揚的高密茂腔一起,被譽為“民藝四寶”,并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