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民縣,隸屬于山東省濱州市,位于山東省北部,北靠陽信縣,西鄰商河縣、濟陽縣,南接鄒平縣,東連濱州市濱城區。
惠民縣境,商朝屬蒲姑國地,春秋戰國時期屬齊國地,秦朝置厭次縣(治今惠民縣桑落墅鎮北)。西漢時先后改為厭次侯國、富平縣,新莽時又改為樂安亭,東漢永平五年 ( 62 年 ) 復置厭次縣。
北魏時,厭次縣治遷馬嶺城 ( 今惠民縣何坊鄉二郎堂村北 ) ;北齊天保七年(556 年),厭次縣并入陽信縣。隋朝開皇十六年(596年),復置厭次縣,縣治遷至今惠民縣辛店鄉先棣州村一帶。此后,歷隋、唐、五代,厭次縣先后隸屬于 棣州、滄州、渤海郡、棣州、滄州、棣州、樂安郡、棣州。
北宋時,厭次縣仍隸屬于棣州;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遷棣州州治、厭次縣治至今惠民縣城址。金朝時,厭次縣隸屬于棣州防御郡,元朝時隸屬于濟南路棣州。
明朝洪武元年(1368年),廢厭次縣,地入棣州;永樂元年(1403年)改棣州為樂安州,宣德元年(1426年)改樂安州為武定州,今縣境均隨屬,清朝初沿襲未變。
清朝雍正十二年(1734年),武定州升為武定府,始置惠民縣,因城東南20里古惠民溝而得名,未武定府附郭縣。
建國后,惠民縣先后隸屬于渤海行政區、惠民專區、淄博專區、惠民專區、惠民地區、濱州地區,2000年屬濱州市管轄至今。
惠民縣總面積1357平方公里,下轄12鎮、3個街道辦事處和1個省級經濟開發區,總人口65萬人。
惠民縣歷史名人:孫武(春秋時期著名的軍事家、政治家,尊稱兵圣或孫子,又稱“兵家至圣”,被譽為“百世兵家之師”、“東方兵學的鼻祖”)、胡旦(北宋狀元)、康進之(元朝戲曲作家)、馬拯(明朝進士)、袁化中(明朝進士,晚明政治人物、東林黨人)、李之芳(清朝進士、大臣)、李鴻飛(清末畫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