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秦(385年—400年,409年—431年),十六國之一,隴西鮮卑族首領(lǐng)乞伏國仁所建,都苑川(今甘肅蘭州西固),其國號“秦”以地處戰(zhàn)國時秦國故地為名,《十六國春秋》始用西秦之稱,以別于前秦和后秦,后世襲用之。
385年,鮮卑酋長乞伏國仁在隴西自稱大將軍、大單于、領(lǐng)秦河二州牧,改元建義,并分其地置武城、武陽、安固、武始、漢陽、天水、略陽、川、甘松、匡朋、白馬、苑川十二郡,筑勇士城(在勇士川內(nèi),即后苑川郡城)而都之,史稱西秦。
388年,乞伏國仁死后,其弟乞伏乾歸繼位,稱大單于、河南王, 改元太初,“置百官,仿漢制”,遷都金城(今蘭州市西固區(qū))。
394年,前秦皇帝苻登敗死,乞伏乾歸“盡有隴西、巴西之地”之地,改稱秦王,中央置尚書省、門下省,進(jìn)一步漢化。
400年,遷都苑川,同年敗于后秦皇帝姚興,遂降附后秦,為其屬國。西秦雖然滅亡,但其在隴右的實力,即以隴西鮮卑為主的勢力仍然存在。由于后秦皇帝姚興還想利用乾歸父子在隴右的潛在勢力,以鞏固和擴(kuò)大他在河隴的統(tǒng)治,故對乾歸父子及原西秦的勢力采取籠絡(luò)的政策,保存了他們的實力,“復(fù)以其部眾配之”。這就為以后乾歸父子復(fù)國創(chuàng)造了條件。
409年,乞伏乾歸逃回苑川,招集三萬人馬,改稱秦王,遷都苑川,西秦再度復(fù)國,并大赦境內(nèi)罪犯,改年號為更始,設(shè)置百官,公卿以下都恢復(fù)原位。
412年,乞伏乾歸被兄子公府所殺,兒子乞伏熾磐繼位,遷都臨夏,改元永康,自稱大將軍、河南王。承父遺策,籠絡(luò)隴右漢、羌等,重用漢族豪門、俊杰之士,鞏固了政權(quán)。
414年,乞伏熾磐攻滅南涼,十月改稱秦王。
西秦興盛時期,所轄面積從甘肅武威到天水、隴南及青海東部,共11州、30郡、48縣、二護(hù)軍。
對外縱橫捭闔,東征西討,使西秦進(jìn)入極盛時期。
但西秦的強(qiáng)盛并未能維持多久,內(nèi)憂外患接踵而至,迅速走向衰亡。
428年,乞伏熾磐病死,其子乞伏暮末即繼位,改元永弘。
431年,大夏國主赫連定率兵圍攻南安,后赫連定殺乞伏暮末及其宗族五百人,西秦滅亡。
西秦共歷4主,47年。
西秦興盛時期,統(tǒng)治范圍從甘肅武威到天水、隴南及青海東部,共11州、30郡、48縣、二護(hù)軍。
乞伏乾歸
帝王世系表
武宣王乞伏國仁(?—388年),在位(385年—388年)
武元王乞伏乾歸(?—412年),在位(388年—400年)
……
武元王乞伏乾歸(?—412年),在位(409年—412年)
文昭王乞伏熾磐(?—428年),在位(412年—428年)
厲武王乞伏暮末(?—431年),在位(428年—431年)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