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古代歷史上,皇帝數量有很多,不過,說到大一統王朝的開國皇帝,卻是屈指可數的。自秦始皇、漢高祖、漢光武帝后,晉武帝司馬炎成為第四位大一統王朝的開國皇帝。公元265年,司馬炎襲父爵晉王,數月后逼迫魏元帝曹奐禪讓給自己,國號晉,建都洛陽。公元279年,司馬炎命杜預、王濬等人分兵伐吳,于次年滅吳,統一三國。而在統一三國的過程中,司馬炎是如何對待魏蜀吳三國的末代君主呢?
一
首先,公元263年,魏將鄧艾從陰平入,克綿竹,殺諸葛瞻父子,劉禪投降。在蜀漢滅亡后,劉禪及一些蜀漢大臣被遷往洛陽居住,受封為安樂公。在司馬炎登基稱帝后,也沒有難為劉禪,后者在洛陽去世,享年64歲。公元265年,司馬炎嗣位晉王,曹奐被降封為陳留王。到了公元302年,曹奐逝世,享年五十八歲。和劉禪一樣,曹奐也是善終。公元280年,在魏國和蜀國相繼滅亡后,吳國被西晉所滅,吳國末代君主孫皓投降西晉,被封為歸命侯,四年后在洛陽去世。
二
由此,非常明顯的是,三國后主最終都得到善終,不但沒有一人丟命,而且他們的待遇都相對還不錯。比如曹奐享受的待遇還很高,能夠享用天子旌旗,行曹魏正朔,郊祀天地禮樂制度皆如魏舊等。那么,問題來了,司馬炎為什么會后代三國后主,而不是斬草除根,以絕后患呢?對此,在筆者看來,原因主要分為兩個方面。一方面,對于魏蜀吳三國的末代君主,在國家被消滅后,幾乎已經無法對司馬炎構成威脅了。三國后期,經歷了長期的戰爭后,不管是普通百姓還是世家大族,都在渴求結束戰爭。
三
比如在鄧艾兵臨成都時,劉禪之所以開門投降,原因之一也是益州士族和百姓厭倦了戰爭。而司馬炎在消滅東吳時,也沒有遇到太強的抵抗。所以,對于魏蜀吳三國的末代君主,即便想要東山再起,也很難翻得起多大的浪。換而言之,既然曹奐、劉禪、孫皓已經不能對西晉造成威脅,并且三位君主幾乎都在司馬炎的眼皮底下,那何不做個順水人情,也有助于司馬炎自己在歷史上留下個好名聲。另一方面,司馬炎之所以厚待三國后主,也是曹丕做得好榜樣。
四
最后,對于漢獻帝劉協,曹操、曹丕父子都可以算得上是厚待了,曹操不僅帶著漢獻帝遷都許昌,而且將自己的三個女兒都嫁給了漢獻帝。至于曹丕,于公元220年逼迫劉協禪讓帝位給他,劉協告祭祖廟,禪位于曹丕。同時,曹丕還封漢獻帝劉協為山陽公,允許他在其封地奉漢正朔和服色,建漢宗廟以奉漢祀。所以,曹丕對于漢獻帝劉協的厚待,也是司馬炎厚待三國后主的原因之一。
文/情懷歷史
微信公眾號:情懷歷史 ID:qinghuailish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