唧唧復唧唧,木蘭當戶織。不聞機杼聲,惟聞女嘆息...相信大家對這首《木蘭詩》早已耳熟能詳,而這首詩歌中的主人公更是人盡皆知——替父從軍,戰績赫赫地巾幗女英雄花木蘭。
北魏遷都洛陽,孝文帝改革,人民生活逐漸的安定起來。但是當時的北方游牧民族柔然族不斷的南侵騷擾,孝文帝下令:每戶人家必須出一名男子上前線,來守衛邊疆。
花木蘭因家中父親年長、弟弟尚幼,遂決定自己充當這個家中的“男丁”,上前線!木蘭這一去就是12年之久,然而這么長的時間里,竟然沒有一位戰友發現花木蘭的真實身份,她究竟是怎么做到的呢?
根據南北朝時期的情況,及《木蘭詩》中所提到的種種,小編認為花木蘭沒被發現的原因有三點。
第一:《木蘭詩》是北朝的作品,花木蘭又是北方的少數民族,在北朝時期的少數民族,從小就聯系騎馬射箭,而在馬背上長大的花木蘭,體力與體格都不輸于正常男子。
第二:在這種長期的征戰,四處奔走,又缺衣少食的環境中,無可避免的會造成生理病變,比如女性生理特征不明顯,肌肉更加發達,骨骼密度強等等...
第三:這個因素很重要,也是最為可靠的一點——花木蘭是騎兵,相對于步兵成百上千的安營扎寨,騎兵幾乎可以整天待在馬背上,騎馬殺敵,靠馬入睡,這大大減少了木蘭與戰友身體接觸的機會。
而且從《木蘭詩》中“ 可汗問所欲, 木蘭不用尚書郎, 愿馳千里足, 送兒還故鄉。”足以說明花木蘭在戰場上的功績相當了得,思鄉心切的花木蘭尚書郎都不愿意接受,更是說明了花木蘭在軍中很有可能是一個中級軍官,所以她會有自己的營帳,有自己的侍衛,這種情況下,被戰友們發現自己是女兒身的幾率微乎其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