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十人九痔,痔瘡是肛腸科的一種常見病、多發(fā)病,高發(fā)于20 ~55歲之間,其主要癥狀是便血、疼痛、脫出,易反復(fù)發(fā)作,給患者的生活帶來了很大的不便。
臨床上,痔瘡的治療原則,以消除癥狀為目的,一般無癥狀的痔瘡無需處理,有癥狀的痔瘡需要重視起來,中醫(yī)在治療痔瘡上簡、便、廉、驗的優(yōu)勢,一直備受稱贊,本文選取臨床常見的濕熱下注導(dǎo)致的痔瘡與大家分享。
濕熱下注的痔瘡較為常見,多因愛吃肥甘厚味、辛辣刺激、生冷的食物,損害脾胃,內(nèi)生濕熱;脾胃受損,運化失職,加重濕邪,濕久化熱,濕與熱互結(jié)所致。
濕熱下迫大腸,迫血妄行,會出現(xiàn)便血,便血量大,顏色不鮮艷,暗紅而稠;濕熱蘊結(jié),氣血受阻,瘀血阻在肛門,則出現(xiàn)腫脹疼痛、脫出;由于濕熱較盛肛門也會潮濕粘滯、有黏液,肛門周圍會可能會有分泌物、色素沉著的皮損,身體也會出現(xiàn)口干欲飲、口苦、小便黃、苔黃膩、脈濡數(shù)的熱象。
清熱利濕止血
1、苦參飲。將80g苦參與1個雞蛋同時煎煮,第一次煎取汁150ml,加紅糖40g拌化,口服服下。第二次煎,取汁熏洗患處,每日1劑,連用4劑。苦參清熱燥濕、利濕排膿,對于濕熱下注引起的痔瘡,效果較好。
2、黃洪坤方外敷。10g的槐花、地榆、枳殼,15g的仙鶴草、旱蓮草、側(cè)柏葉、胡麻仁,黃芩5g,勒萊莧30g。用水煎服,每天敷兩次,還可以當做藥液來熏洗肛門,以去濕止血。
3、取花椒15粒左右,放一勺食鹽,用開水沖開,坐在盆上,熏洗患處,每天1次,每次10分鐘,能消腫止痛。
4、用生衫樹根或無花果樹葉500克煎湯,坐浴,浸洗患處,每日2次。
潘某,男,40歲,便血一月余,加重3天。自述有痔瘡史3年,病情反復(fù),發(fā)作時用馬應(yīng)龍軟膏外涂,近日因飲酒及食辛辣物,大便溏泄、便中帶血、廁紙上有血、色鮮紅,排便時痔核脫出,便后可自行回納,伴肛門灼熱疼痛,口苦,尿黃赤短不暢,舌紅苔黃膩,脈滑數(shù)。肛周贅皮外痔,肛周皮膚潮濕,色素沉著;指檢距肛3cm處可觸及柔軟團塊,指套染血。中醫(yī)診斷:濕熱下注型痔瘡,治法:清熱利濕、消腫止血。
內(nèi)服方:馬齒莧30g,敗醬草30g,澤瀉12g,車前子15g,旱蓮草15g,紅藤15g,地榆炭12g,槐角15g,丹皮9g,茯苓12g,黃芪12g,枳殼9g,香附9g。7劑,用法:水煎服,早晚各一次;
外洗方:魚腥草12g,地膚子9g,防風6g,苦參9g,蛇床子9g,花椒9g,五倍子9g,黃柏6g,薄荷6g,甘草6g。7劑,用法:水煎1500~2000mL,先熏蒸后坐浴,每日1次,每次15~20分鐘。
解析:該患者屬于飲食損傷脾胃,內(nèi)生濕熱所致,方中馬齒莧、敗醬草、澤瀉、車前子、茯苓清熱利濕消腫;旱蓮草涼血止血:紅藤散瘀止痛;槐角、丹皮涼血止血;枳殼、香附行氣寬腸;因患者便血多加地榆炭止血、加黃芪補氣生血;全方能清熱利濕、消腫止痛。
為了預(yù)防痔瘡復(fù)發(fā),一定要保持良好的飲食和衛(wèi)生習慣,忌辛辣刺激的食物,少食煙酒,保持大便通暢,若痔瘡脫出,要及時溫水坐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