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樓上鍋碗瓢盆碰撞的聲音,孩子女人交錯的哭聲,以及男女互相歇斯底里對罵的聲音,又開始了!這是多少天了?
我看著日歷上畫著的圓圈,第281天…其實不止281天,是有一天被他們的吵架聲驚醒之后,突然地心血來潮做了一個標記,后來發現吵架是他們的日常生活。
我跟娃爹說:“我覺得應該去勸勸他們,不行就離婚吧”。
“你是不是有毛病?哪有人勸離婚的,婚姻法都準備了冷靜期,別人都是勸和不勸離,你倒好,上趕子勸別人離婚?!甭犞业南敕?,先生有點不可思議地看著我,此刻他的眼神里我就是腦子進水的人。
“每天這樣你能忍受得了?一驚一乍的吵架,別說他家孩子,咱家孩子也受影響?。 ?/span>
相看兩厭就要及時止損
前段時間去參加“張德芬空間”一場關于《活出幸福力》的講座,其中有一張圖片讓我印象非常深刻。
兩張嘴,里面含著兩把槍,即便只是剪影圖片,但那種彼此傷害的程度讓人心理非常緊張。
為什么很多人總覺得得不到幸福?因為大家的言語充滿了暴力。
當兩個人在夫妻關系中處于僵持的狀態時,都完全忘記當初步入婚姻殿堂時的那種甜蜜與誓言。不管哪一方有錯,只要彼此相互生厭,即使曾經喜歡的優點也會變成缺點。
那個通常自認為自己正確的一方,會不停地將對方的缺點、問題連根拔起,仿佛自己站在了一個道德制高點,其實這樣的婚姻關系是非常消耗的雙方的。
我的一位男性朋友與妻子結婚16年,但他寧可住在公司都不愿意回家。
用他的話來說:“我在外面管好自己就行,但是回了家以后,我需要伺候一家人。”當時他在說這句話的時候,整個人的狀態是不好的,我一度認為他的心理出現了問題。
除了必要的孩子與經濟問題,幾乎完全做到了不溝通、不說話,對于他們來說就連吵架都覺得浪費感情。
即便這樣,還是要等高考以后再離婚,理由是:不想影響孩子。
其實,這樣的婚姻完全沒有必要,自以為是為孩子好的處理方式,其實孩子們已經察覺了端倪,并且會對孩子造成極大的影響。
父母不怡情,對孩子是害
樓上夫妻吵架的時候,我經常能夠聽到孩子大哭的聲音。
也許情緒上頭的一剎那,夫妻之間只想要分出究竟誰勝誰負,其實沒有結果,雙方都是輸家,因為傷到了最愛的孩子。因為吵架搞得家里雞飛狗跳的時候,對于孩子的成長是非常不利的。
1、影響孩子精神健康
早在上世紀30年代,國外的研究者就指出,父母不和睦會影響孩子的精神健康。
針對這一現象,國內的學者也做過相關研究:父母吵架,孩子在現場佩戴實驗裝置以檢測情緒狀態。
結果發現,雖然孩子表現得若無其事,但情緒會隨著父母的爭吵有多波動,越厲害孩子的各項生理指標越高。這樣的孩子內心是壓抑的,一旦有情緒的出口,就會崩潰,也許還附帶不可預測的后果。
2、孩子沒有安全感
我認為關于孩子的安全感,解釋最貼切的一句話是:爸爸愛媽媽,媽媽愛爸爸,爸爸媽媽愛孩子。
父母彼此之間有愛,會讓孩子的生長環境充滿愛,愛是一個人最基礎的安全感來源。然而,夫妻關系不和睦,彼此針鋒相對的時候是沒有精力去思考關于“愛孩子”這件事情。
被忽略的孩子,會因此變得更加沒有安全,影響著他們未來的人際關系、婚姻狀態,甚至很大一部分人會出現恐婚的狀態。
3、做事情不能專注
研究發現,父母爭吵會影響孩子聽力,導致注意力不集中。
無論是學習還是工作,都需要有專注的注意力,而父母吵架會嚴重影響到孩子專注。孩子的世界里只有父母,如果父母不停爭吵,把婚姻生活弄得一團糟,才是真正的傷害到孩子。那不是一般的傷害,是傷到根?。?/span>
家庭中夫妻關系要優先
一位媽媽哭著說,自己在家庭生活中總是做不到很好的平衡,平衡好親子關系,就平衡不好夫妻關系;
平衡了夫妻關系又平衡不好親子關系,總之把一切過得一塌糊涂。很多家庭中,夫妻總是把親子關系放在第一位,一切以孩子為主而忽略了對方。
陳芳宜老師說:“家庭中,夫妻關系優于親子關系”。只有把夫妻關系處理好,才能有更穩固的親子關系。
Papi醬曾經在一檔綜藝節目中,給人生做了一個排序:自己,伴侶,孩子,父母。這種清醒的人生態度,得到了很多人的贊賞與認同。
一個人首先要成為自己,才有能力去愛人,伴侶是陪伴自己的一生的人,在一起相互扶持的時間要比父母與孩子更久。
因此,如果一個人在婚姻中丟失了自己,自然是處理不好一切關系的。如果雙方爭執過大,大到一年365天,一日三餐都要發生矛盾與爭吵,那就完全沒有在一起的必要了!
枕邊育兒寄語:
佛家說:寧拆十座廟,不毀一樁婚。關于別人的婚姻誰都不愿意真地去做一個破壞的人。
只是希望如果不能保證往后的生活是愉悅的、彼此愿意付出的,不如就此止步,給孩子一個更有愛的成長環境。